(一)司马迁误信的故事(第6/12页)

我们可以说,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故事,是一个真假参半、有实有虚的历史故事。将它作为历史来看,作为史料来用的时候,首先要对它去伪存真,判定哪些部分是真的,哪些部分是假的,用历史学的行话来说,就是首先要做史料批判。

从史料批判的观点来看,在春申君献李园妹的故事中,被掺假的部分,正是故事最离奇动人、最吸引听众的地方。这就是春申君献给楚考烈王的李园妹是怀了孕的,生下来的儿子的真正父亲不是考烈王而是春申君。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正如我们已经讲解过的,献有孕之女夺嗣的事情,既不合情理,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不可能是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只能是编造的历史故事。

其次,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与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事实不合。

这个故事的第一句话是“楚考烈王无子”。这句话不仅是故事的开场白,也是整个故事得以展开的前提。因为考烈王无子,才引起了春申君的忧心和为考烈王寻找适合于生子的女人的行动,进而引出李园和李园的妹妹这两位人物,故事由此顺次发展下去。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楚考烈王有儿子的话,这个故事就编不下去了。

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讲解过的,楚考烈王无子的话是不合于历史事实的。考烈王不但有子,而且多子。他的多位儿子当中至少有四位是有名有姓有事迹的,并且先后做过楚王。这四位儿子分别是:第四十二代楚幽王熊悍、第四十三代楚哀王熊犹、第四十四代楚王负刍、末代楚王熊启,也就是昌平君。

考烈王的这四个儿子中,熊悍和熊犹同母,都是王后李园妹所生,熊悍是嫡长子,熊犹是他的弟弟。负刍和熊启都是庶出。负刍的母亲是谁,不清楚,史书上称他是熊犹的庶兄,出生在春申君献李园妹的故事以前。熊启的母亲是秦国的王女,他出生于考烈王即位前以王太子身份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较春申君献李园妹的事情早了约三十余年。

考烈王至少有四个儿子的历史事实清楚以后,春申君献有孕之女这个故事的前提就崩溃了。这个故事是人为编造出来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7. 请动护宝槌

这些年来,古董收藏兴起,文物鉴定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在国外类似节目的启发下,北京电视台也有了文物鉴定的专门节目,叫作《天下收藏》,由演员王刚主持,挥动护宝槌去伪存真。在这个节目当中,经过专家们辨明的假货,都在王刚的护宝槌下粉身碎骨,真货都由专家估出不菲的价格,赠送价值万元的金章,可谓是黑白分明,真假两清。我隐约记得节目中有这样一种情景,王刚有时拿起护宝槌,想打假又怕打了真,想保留真又担心放走了假,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搞得大家心累心跳,只想你王刚早点说话啊,究竟是真还是假?

结果呢,这件器物有真有假,有黑有白,是一件掺了假的真品。比如说是一件康熙官窑的瓷碗,胎身是真的,上面的字是后来写上去的。又比如说是一件西周铜器,铜器的身子是西周的真品,盖子是战国时代配上去的。相对于西周时代来说,后来配上去的盖子是假的;不过,这个假货相对于战国时代来说,却是真的。在这种情况下,护宝槌砸下去,就毁了真东西;不请动护宝槌,又等于承认了假东西。所以,王刚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大家也不得不跟着心累心跳。

文物和文献,都是历史的遗留。文物当中的真假,与文献当中的真假,情况都是相通而类似的,都需要用考古的方法,做出去伪存真的鉴定。在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故事中,考烈王无子,李园妹生下的儿子不是考烈王的儿子的事情是假,相当于西周铜器上后来配上去的战国盖子。我们如果将这个盖子暂时拿开,留下的铜器就是一件真的西周铜器了。如果我们借用文物鉴定的方法,将春申君献有孕之女这个故事中后来添加的编造部分排除,剩下的部分就应当是器物的真身,反映了真实的历史。长话短说,我们对这个历史故事进行文献考古以后,对其中的真货,也就是这个故事所反映的真实历史可以签字盖章,开具鉴定书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