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第5/10页)
这一群朴质诚恳、能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放进别人腔子里的义军头项终于商量出一个能使王都统心折的办法,毫不耽搁地就实行起来。第二天早晨,王彦发现这几名头项额头都刺了一行字,还用青色渗染,使它永不褪去。字迹虽不工整,但刺得清清楚楚,可以看出来是“赤心为国,誓杀金贼”八个字。
五代朱梁时为防止士兵开小差,在他们面上刺字,这是从奴隶社会黥面之刑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暴政,以后相沿成风,许多部队士兵面上都刺了字。宋朝后规定只能刺在流徙充军犯人的面上,不许滥用。唯独这支军队面上刺字是出于大家自愿,以表示与金人势不两立、作战到底的决心。在以后的几天中不少核心头目以及几千名义军都在面上刺了这八个字。王彦深受感动,相信他们报国抗金之心可贯金石,彼此的隔阂一扫而尽。从此这支军队团结更强、士气更坚,战斗力也显著提高了。“八字军”的名声洋溢于史册。
在这支军队中唯一不赞成这一举动并拒绝实行的中级官佐是宗泽派来的武经郎岳飞。因他认为首先应该由统帅对部下表示信任而不应是相反,其次他也不赞成用这种形式主义的表态来团结官兵。这两条都富有理想色彩,以后岳飞在他组织并发展武装的过程中都贯彻了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年纪很轻但在思想行动上已相当定型化了的将才。岳飞就是在第二次伐辽战役中奉命巡哨,直到燕京城下,画了军事地图献上,反而受到处分的那个姓岳的“敢战士”。从那时起,他已经表现出一种不能满足于一般任务而要求有突出成就的倾向性。
伐辽战争失败后,他弃了军职回到相州汤阴县里居,受到当代著名武师周侗、陈广二人点拨,武艺日进。同时也发愤读书,对《春秋左氏传》一书寝馈尤深。赵构在扬州开元帅府,他应募入伍,拨归宗泽部下。宗泽几次与金人接战,岳飞都参加了,立有功绩。这个年轻人的锋芒是掩盖不住的,而宗泽军中,也绝非压制人才、埋没人才的地方。不多久,宗泽就发现了他的才能,几次与他谈话。留守府直辖部队不下八九万人,宗泽独独看中了这名小军官,经常约他来自己府邸中谈话,这件事的本身就不平常。
有一天宗泽把自己精心编绘的一册行军作战的阵图授给岳飞道:“贤契智勇才艺,卓尔不群,虽古良将也不能过。唯喜野战,常蹈不测,则非万全之道。这本阵册乃老夫精心编撰,用有实效,非纸上谈兵之书,贤契携回去可细细玩读。”
宗泽虽然给了岳飞很高的评价,但这次忠告还只限于常识性的。岳飞毫不犹豫回答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突破,永远要求突破,在做人处世、行军作战中一切常设的界线都要突破,这是这个青年军官精神上异乎常人之处。他并非不懂得阵而后战、以我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这一战略原则,但从他几次作战实践中,体会到金人作战就是非常规的。不能以常规对付非常规,而要以非常对付非常。金人擅长野战,擅长以骑兵两翼包抄(当时称为拐子马)、中央突破的战术,即使十多人的小队遇敌,也以此取胜。这时岳飞头脑中正在酝酿一种新的钳制战术对付它,以快制快,以运动制运动,出于旧阵图的蟹钳阵而加以神明变化,不可方物。他说的“存乎一心”,就是要根据各种不同情况随机应变地设计对敌作战方针而不可墨守成规,以图式来限制自己。
进士出身,值此天下多事之秋,长期研究兵法战术的宗泽对战争并不外行。他积有丰富的经验,即使他理解岳飞的反驳自有他的道理,但仍以为持重作战乃军事上重要的原则,实践会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不过他不以岳飞的反驳为忤,反而欣赏他的挑战性的精神状态。
达到宗泽这个年龄而又掌握着事权、行之有一定成效的老人很少不是自以为是的。但也很少有这样一个自以为是的老人、长官能以如此的宽容和雅量对待其部属的年轻人。
不久,岳飞又作了一次重大的精神突破。他上书给刚即位的赵构,洋洋洒洒写了三千余言,大略说:“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奉圣意恢复,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