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第16/25页)
他们一致同意这个计划。老谋深算的邢倞还补充一条说:此事行之于宫门之内难,行之于宫门之外易。他劝吴革等候一个渊圣圣驾出宫的机会再动手不迟。
渊圣要出幸青城的消息透露后,吴革立刻找邢倞商议,他们密定了“劫驾、夺门”之计,就是要发动侍卫们在宫门外劫持渊圣西行,同时吴革率众在同文馆发难,先夺下万胜门,接应侍卫,保护圣驾突出东京城后再作计较。
当时金朝虽已控制各门,但重兵云集在南薰门附近,其他各门,昼夜紧闭,严禁宋人进出,城上城下都只有些许兵力,保护城关。万胜门防范尤疏,一直要到金明池、琼林苑一带折而北上至城外西北角的牟驼冈才有大军驻守。从第一次保卫战,吴革衔种师道之命,以铁骑二十名为前驱入城以来,吴革曾多次进出西门,又曾几次在这里指挥防守,对这一带地势十分熟悉。城破以后,他又在万胜门附近往来巡视,对金军的配备了如指掌。一旦行动起来,怎样斩关、怎样夺门,他心里早已有个打算。只是劫持圣驾是着险棋,要渊圣心甘情愿地弃置宫禁并太上皇、朱后、太子于不顾,决然西行,此事万难做到,只能出之以强制手段。好在金人虽已派了萧庆坐镇政事堂,指手画脚,发号施令,俨然是个太上皇,在宫廷之中,却没有增派监守部队。侍护圣驾的仍是蒋宣、李福等指挥得动的那一批侍卫亲军。只要事前做好准备,临事果断,行动迅速,成功还是有相当把握的。
吴革与邢倞两人商量了一个多时辰,各方面都考虑得很周到,可惜事势发展得太快,使他们有些措手不及,特别是这个行动计划中的关键一着,他们派了几起人去找蒋宣、崔氏兄弟,竟没有找到,万想不到,此时,蒋宣等已在祥曦殿发难举事了。
晚晌时刻,吴革还在与邢倞、雷观等部署夺门的兵力,崔氏兄弟疾奔而至,他俩是在起事失败以后,挣脱了罗网,奔到同文馆来报信的,不消说,这个噩耗给了吴革等人多大打击!
现在再要发动侍卫们劫驾,势非可能了。眼前迫切的是开封府已捕去许多参加举义的侍卫,推问中难免要泄露他们与赈济所的密切关系,为应变之计,他们把赈济所的花名册先行藏匿起来,李师师等非战斗人员也由何老爹设法隐蔽到安全的处所。明天正届赈济所发放救济粮的日期,他们决定,除加强警备外,仍在三大处照常发放,看看情势的发展,再作决定。看来真正到了必要的时候,夺万胜门而出,还是他们最后的一条生路。他们也做好了轻装夺门的万一准备。
这就是赈济所的中心必须设在同文馆的理由,而正因为同文馆成为赈济所的中心,他们念念不忘要斩关夺门,突围而出。
8
同文馆、启圣院、丘岳观三处赈济所的大门口都没有挂出招牌或其他性质类似的明显标记,这是一项非生产的事务性的开支,最有可能节约的额外花销,因为无论在白昼或深夜或凌晨,无论在施粥、发放救济粮即将开始或还要等待几个时辰以后才可能开始,在那三大处的门口以及附近几条街路上一直挤满携带着布袋、麻袋、瓦钵以及各种盛器的难民们。他们大多数是衣衫褴褛,甚至在这严冬腊月的季节里还是衣不蔽体,在黑洞洞的破棉絮袄的隙缝中露出胳膊、大腿、背脊以及身体的其他部分。他们面容憔悴,行动说话都是有气没力的,但是脾气奇大,为了小小的一点原因就可以与人吵架、打架,大家互不相让,不怕已经裂缝的棉袄被人撕成碎布条。
他们勉强也算排了个队,那是一种最不稳定的,一点小小的干扰就可以把它拆散了的长龙队形。长时间的不耐烦等候,无止无休的吵架,以及传播着一些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都可以把长龙打乱,变成一个个小圈子,然后有人无中生有地一声高嚷:“来了,来了!”虽然明知道这个时候不可能发放粮食和施粥,但还是受到相互影响以及那想象中的香喷喷、热腾腾、黏糊糊的粥的引诱,散而复整,重新排起队伍,然后又因为争先恐后,自己的优越地位被人们抢去了而争吵起来。
“俺早先就排在这里,你怎抢上前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