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9/11页)

前些日子,他随手画了一幅《戏水图》,准备赐给乔贵妃,不料她有意泄露天机,到处张扬说:画中的一对指的就是官家和她。这样的宣扬照例不会给她带来任何好处,只能成为一场风波的导火线。她也明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却偏要如此做,可见神仙有时也不免要自寻烦恼。风波果然扩大了,最后只好由他自己出来善其后。其实他画的时候,并没有这样明确的隐射,乔贵妃也不是他理想中的鸳侣,现在既成问题,处理起来倒感到非常棘手,画已经裱好,要收回诺言,不再给她,这未免使她过于难堪了。托词技术上还有缺点,把它毁掉,这倒是干脆、彻底的办法,无奈他珍惜自己的作品,好好一幅画,把它毁掉了,岂不可惜!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在画面上多添几对鸳鸯,使它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大家看了,皆大欢喜,那就可以天下太平了,可惜这样做的结果要破坏这幅画的全局结构,再加上它已经裱好,要加添上去,也不容易。

他把画张挂在壁上,自己欣赏了半天,没个摆布处。这是第一件大事。

前天,他去参观了即将竣工的“艮岳”。这座皇家园林,已经造了三四年,花去他不少心血。总管艮岳工程兼着“应奉局”差使的朱勔特别引导他去参观了一块高达四五丈、生有千百个玲珑剔透的洞窍的太湖石,乘机要求宸翰品题数字。这个朱勔的心肝也像这块太湖石生成千百个玲珑剔透的洞窍。他说这样的神石,几百年也难得一逢,倘非圣朝郅治,这稀世之宝,怎会现迹人间,供为御玩?不由龙颜大悦,当场索笔挥毫,题了“庆云万态之石”六个大字。后来又去看了两棵夭矫不凡的桧树。他回宫来忽然想到,那左边的一棵桧树,亭亭高标,遮云蔽石,正好象征大宋朝灭辽取燕、威震八纮的雄姿;右边一棵长得比较低矮些,逸枝旁斜,却也有一副偃蹇骜桀的姿态,正好象征辽朝灭亡、天祚帝不得不匍匐在御座前俯首乞降的样子。这两棵桧树都迎合了自己的意思——实际上是朱勔的讨好的想法迎合了他好大喜功的心理,因而补题了“朝日升龙之桧”和“卧云伏龙之桧”两块字额,使内监送去给朱勔制下玉牌来挂上。这样做了,他心内犹感不足,想要御制一篇《神石赋》、一篇《双桧赋》以志其盛。无奈他笔底窘枯、辞藻贫乏,构思了一个晚上,只写得开头的几联,再也继续不下去,又放不下手,这又是大费脑筋的事情。

这是第二件大事。

元旦朝贺之际,他蓦然想起伐辽之役已经公开,需要举行一次隆重的“告庙大典”,把这件喜讯上告安置在太庙中的圣祖神宗之灵。想当年在涿州战败后,太宗皇帝背上中了辽兵追骑的流矢,后来,到底是因为陈伤复发晏了驾;真宗皇帝澶渊之盟,被辽人勒索去三十万两匹银帛的岁币;仁宗皇帝时又增加二十万两匹;先帝神宗皇帝时,辽人又来聒噪,割地数百里。银、绢、土地,都是小事一段,却无不有损皇家的体面。今天大张挞伐,好让受到屈辱的祖宗在九泉之下吐一口气。

同时,他还想让目前逗留在京师的金朝的使节遏鲁、大迪乌两人一起参加大典。一来使他们亲眼看到朝廷联金伐辽、同仇敌忾的决心,二来又可使他们震慑于我朝的朝仪威肃、卤簿隆盛,足以折远人之心。

官家虽然是个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这两条肯定又是受了别人的暗示、启发,算作自己的发明创造。这个发明,使他十分高兴。大典已定在元宵节那天举行,他特派兄弟大宗正燕王赵似主持一应筹备工作。既然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他对这项工作十分关心,亲自过问筹备经过,连一些小小的节目也不肯随便放过。刚才在苦思作赋、欣赏绘画之余,忽然又想到了有关大典的什么缺失之处,忙派了内监去召燕王,有所垂询指示。

这是第三件大事。

燕王尚未召到,恰巧此时刘锜进宫来了。虽然官家的主要注意力已被告庙大典所吸引,却仍然认为召见刘锜是重要的,不等燕王来到,就立刻宣旨传见刘锜。

刘锜用了像平常一样从容不迫的态度,奏对他去渭州传旨的经过以及与马政在归途中谋面,彼此会商、研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