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5/10页)

“请允许我。”莫西布・汗说道,向赫伯特爵士鞠了一躬,从图书室的书架上取下大英百科全书第一卷,翻到讲阿富汗的那篇文章,故意学着英国人的口音念道:

“阿富汗人在孩童时代见惯了杀戮,他们熟悉死亡,打起架来大胆残暴,却容易因失败而沮丧;性格过分暴烈,目无法纪;表面上态度坦率友善,尤其是当他们有求于人时,一旦索要不成马上变得粗野残忍。他们肆无忌惮地作伪证,背信弃义,贪得无厌,睚眦必报,手段穷凶极恶,就算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为了区区小事作奸犯科,却通常无需受到惩罚,然则一旦实施惩罚则手段骇人听闻,这情形世上绝无仅有。阿富汗人之间纷争不断,巧言令色,互相猜忌;反目成仇、聚众斗殴之事时有发生;出门在外,他们隐瞒行程,不肯说出自己的目的地,或者干脆故意误导他人。阿富汗人的本性类似猛禽的习性。按照礼节和传统,阿富汗人尊重自己地盘上的外来人,但同时也认为理应警告对方自己将要发动攻击,甚至先下手为强,一旦对方离开自己的地盘就立即猛扑过去。在阿富汗人眼中,打击犯罪和收取赋税一样是暴政。他们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的高贵血脉、独立传统和勇敢精神。他们自认为是万国之始,每个人都觉得所有的阿富汗人都跟自己一模一样。

“我提醒各位,以上这些内容自成一段,”莫西布・汗警告大家,“我常常纳闷,到底需要多久我才能成为你们心目中典型的阿富汗人?你们觉得我应该狡诈圆滑、说谎成性,但为什么我偏偏不是这样的人?原因就是我们身上的那点‘猛禽’特质。一个人怎么会变成猛禽的?反正,第一段我是读不下去,好在下一段又让我看到一点希望。我可以接着读下去吗?”

“请继续。”赫伯特爵士说。

莫西布・汗微笑着,调整了刚才那种沉重的语气,接着读道:

“他们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仍然能够生存,在印度军队里靠着英式训练,也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阿富汗裔士兵,但人数很少。多数阿富汗人都具有节制和顽强的品格,但是上层社会人士普遍沾染上堕落的风气,积重难返,道德败坏。初识阿富汗人,你很容易产生好感。特别是从印度过来的欧洲人,往往被他们表面上的坦率、开朗、好客,和男子汉气概所吸引;但是这种魅力难以持久,随后这个欧洲人就会发现,阿富汗人的残忍和狡诈的特点与其独立自主的精神一样突出。”

莫西布・汗做了一个夸张的手势,将这本百科全书重重地摔在桌子上,眼睛瞪着这些来朗诵戏剧的人。“诸位知道,这其中有一点很好笑。英国人写了这种东西,可自己也不明白阿富汗人到底是怎么把英国军队痛痛快快地狠揍了……两次的。写这东西的人肯定是憋在小房间里,坐在凳子上,苦苦思索:这些阿富汗人究竟算哪类人呢?竟能够打败我们的军队?然后就七拼八凑地描写出了一个最不像英国人的民族,随后又将这些文字一本正经地写进了这本巨著当中,我在牛津的时候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我的反应是什么?我当时的想法?我很骄傲,一个弗兰基居然把我看得如此透彻,还写得带有如此敬意。现在我渐渐年长,这才从字里行间看出了仇恨,或者说,是无知。其实,也并非如此。这些文字是一位学者带着尊敬写出的肺腑之言,只是他搞不明白我们阿富汗人的力量来自何处。不要忘记那句精彩的结语:‘这种魅力难以持久,随后这个欧洲人就会发现阿富汗人的残忍和狡诈的特点与其独立自主的精神一样突出。’”

“莫西布!”我嚷道,“你把这段都背下来了,是不是?”

“只背了我最爱的那部分。”他笑道。

“‘残忍和狡诈’也算你的最爱?”阿斯科维斯小姐疑惑地问道。

“用上述特点来捍卫句子最末的一个字眼儿,就是好话了。”莫西布回答说,“一定要记住最后一个字眼儿,阿斯科维斯小姐。独立精神。”然后他轻松地笑了起来,说道,“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你们英国人终于把我当成可以信赖的朋友了。否则我怎么敢在这种地方给你们读这种文章?就在这里,我那些残忍狡诈的祖先可是曾经两次将喀布尔城里所有的英国人赶尽杀绝。在1841年我们实施了暴行,然后在1879年故伎重演,你们居然还愿意让我出现在这里,真是他妈的宽宏大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