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The Gray Zone 灰色地带(第12/13页)
但是所有这些并不足以解释这个故事所散发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也许它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我们看到兰科斯基,便如在镜中看到了自己,他的道德模糊性同我们一样,这是我们的第二天性——我们正是由粘土和灵魂混杂而成。他的狂热正同我们一样,我们对“在锣鼓中坠入地狱”的西方文明的狂热,更可悲地点缀着我们社会权势扭曲的象征形象。他的愚蠢在于他的自以为是,正像《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中依莎贝拉所描述的世人:
骄傲的世人掌握到暂时的权力,
却会忘记了自己琉璃易碎的本来面目,
像一头盛怒的猴子一样,
装扮出种种丑恶的怪相,
使天上的神明们因为怜悯他们的痴愚而流泪;
就像兰科斯基,权力和权势让我们眼花缭乱,忘记了自己易碎的本质。有意或无意间,我们与权力达成了妥协,却忘记了我们都在隔离区内,这隔离区高墙森森,墙外便是死神的领土,而死亡的列车正静待着准备出发。
[1] 维德孔·吉斯林(Vidkun Quisling, 1887.7.18—1945.10.24):挪威国家统一党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挪威首相。因其在大战期间与纳粹德国积极“合作”,吉斯林的名字已成为“卖国贼”或“叛国者”的代名词。
[2] 萨罗共和国(Salo republic):正式名称为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因其政府所在地位于萨罗,俗称萨罗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贝尼托·墨索里尼于意大利北部建立的法西斯傀儡政权。正式成立于1943年9月23日,灭亡于1945年4月25日。
[3] 亚历山德罗·曼佐尼(Alessandro Francesco Tommaso Manzoni, 1785.3.7—1873.5.22):意大利诗人、小说家。其历史小说《约婚夫妇》是意大利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品。
[4] 吉洛·邦特克沃(Gillo Pontecorvo, 1919.11.19—2006.10.12):犹太人,电影制片人及导演,在1960年拍摄电影《零点地带》(Kapo)。
[5] 莉莉安娜·卡瓦尼(Liliana Cavani):生于1937年1月12日,意大利女导演,代表作品有《午夜守门人》等。
[6] 萨德(Donatien Alphonse Francois Sade, 1740.6.2—1814.12.2):法国贵族,作家,因施虐和放荡行为遭多次监禁,因而中断了他的骑兵军官的生涯;在监狱中他写了许多色情作品,包括《塞多姆的120天》和《朱斯蒂娜》。
[7] 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 1821.11.11—1881.2.9):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1846年,他出版第一部作品《穷人》后即轰动文坛。之后,他又先后写出了《双重人格》、《女房东》、《白夜》和《脆弱的心》等几个中篇小说,以及代表作《罪与罚》。
[8] 约瑟夫·门格勒(Josef Mengele, 1911.3.16—1979.2.7):医科博士,人类学博士,1943年5月起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医生,对集中营囚犯进行各种人体实验,并积极参与毒气室的工作。战后被定为一级战犯,后在家人的帮助下潜逃至南美,1979年2月因心脏病发而溺水身亡。
[9] 见本书第29页注释。
[10] 在发生瘟疫时受雇埋葬尸体的人。——原注
[11] 安妮·弗兰克(Anneliese Marie Anne Frank, 1929.6.12—1945.3):德国犹太少女,15岁时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的《安妮日记》成为第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12] 克拉科夫:波兰南部城市,距华沙250公里,人口约74万,是中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13]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作品,后被拍为同名电影。
[14] 科孚:希腊岛屿,伊奥尼亚群岛中的最大岛屿之一,位于希腊大陆西海岸外。
[15] 韦科尔(Jean Marcel Bruller, 1902.2.26—1991.6.10):法国小说家让·布吕莱的笔名。代表作品有《沉思》、《黑夜的武器》、《时间的沙粒》、《眼睛和光明》和《变性的动物》等。
[16] 《黑夜的武器》(Les Armes de la nuit),巴黎,阿尔班·米歇尔出版公司,1953年。——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