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姐妹殊途(第13/14页)

该同盟最初策划了很多行动,其中之一就是解救中国共产党前领导人陈独秀。陈独秀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可怜书生,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不过,该同盟的行动没有取得成功。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还不到一年的时候,中央研究院中的一位与蔡元培最亲密的同事杨铨被蓝衣社的人暗杀。杨铨是一位工程师,曾在康奈尔大学上过学,政治上非常活跃。杨铨与蒋介石和杜月笙等人都很熟悉,知道南京政权运作的内幕情况,说话又是口无遮拦,因此无形中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1933年,杨铨很显然是发现了蒋介石和国防部部长何应钦不愿意阻止日本人入侵满洲里、热河,并越过长城入关的个中缘由,这给企图谋杀杨铨的人提供了足够的理由。得知杨铨被害的消息,蔡元培震惊不已。他辞去了在政府保留的全部职务,并发表公开讲话表示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厌恶之情,宣告彻底退出政界。

蒋介石对5位追随文坛领袖鲁迅的中国一流作家加以残害,标志着其政权已经走上了极端。鲁迅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神情和蔼,对国民的悲惨生活怀着深深的同情。他最著名的小说是《阿Q正传》。小说描写了一个目不识丁的苦力因为不理解1911年的辛亥革命,继续过着屈辱的生活,但他总能为自己的各种失败找到理由。最后,他因一项自己并没有触犯的罪名而被判死刑,在赶赴刑场的路上,他依然兴高采烈地唱着一句京剧里的著名唱词:“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个故事意在讽刺个人和国家的堕落,而这种堕落正是那些用不切实际的幻想来麻痹大众的权力造成的。鲁迅通过这篇小说传达的信息是,只有农民自己觉醒,摆脱麻木不仁的状态,并参与到革命当中,中国才能复兴。他认为:“共和国建立之前,我们是奴隶。成立之后,我们成了前奴隶的奴隶。”

曾经有这么一张照片,庆龄双手交叉坐在中间,她身边坐着的则是萧伯纳、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蔡元培、哈罗德·伊萨克斯、林语堂和鲁迅。照片中的所有人都面带笑容,只有鲁迅除外。鲁迅当年50岁,因患有肺结核而日渐消瘦。1936年,也即这张照片拍摄的三年后,鲁迅因肺结核去世。萧伯纳当时已近耄耋之年,正在上海做短期访问。庆龄和其他几位跟他谈了将近一天的时间,试图让这位老剧作家注意一下蒋介石的暴行,但当时的萧伯纳脑筋已经有一些糊涂,无法从政治的深度考虑这些事情。

多年以来,鲁迅一直在不停地批评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防止被捕,他总是居无定所。不过,他虽然跟中共的很多领导人都交好,但并没有加入共产党。他和庆龄两人惺惺相惜,长期置身事外,没有参与共产党的任何活动。

蒋介石终于对庆龄和鲁迅及围绕在他身边的作家圈子忍无可忍。当时以鲁迅为首形成了一个称为“‘左’翼作家联盟”的阵营,蒋介石命令秘密警察抓捕这些作家。鲁迅最终逃脱了抓捕,但包括中国最知名的女性作家冯铿在内的5位[9]“左联”领导人却被捕入狱,后被枪杀。

庆龄悲愤地说道:“这就是我们的委员长,他竟然把我们最优秀的青年活生生地埋掉。很显然,他还没有学到《圣经·哥林多前书》和《哥林多后书》那部分的内容。”

[1] 译文摘自陈丕士《中国召唤我》第106页。——编者注

[2] 卡巴莱是一种歌厅式音乐剧,在欧洲十分盛行。——译者注

[3] 托尔克马达(Torquemada,1420—1498),西班牙第一位宗教裁判所大法官,被称为“中世纪最残暴的教会屠夫”。——译者注

[4] 译文摘自《与戴传贤谈话笔记》。——编者注

[5] 此处指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译者注

[6] 蓝衣社,全称“中华复兴社”,简称“复兴社”,是以黄埔系精英军人为核心组成的一个带有情报性质的团体。强调“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推行对领袖蒋介石的个人崇拜,强化蒋介石嫡系对军队军官的思想控制。——译者注

[7] 中央调查统计局,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译者注

[8]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主人公,他创造了一个怪物,后来被这个怪物所害。——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