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6/42页)

1990年代以来,情况又有所改变。美国新一代设计师开始涌现,他们比自己的上一辈受过更好的教育,并且有电脑、数码设备、现代通信和网络的支持,而且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美国本土市场,而是全球的市场。全球化使美国经济集中于金融、技术、创意(包括设计),而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与地区,到2010年前后,“美国制造”基本消失。这些因素都促使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美国当代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

1.第一个趋势是,随着美国产业布局和结构的巨大变化,美国设计的重点发生转移

过去的20多年里,美国的产业布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1970年代以来,因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消费的潮流,大量的美国制造业迁移到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中国大陆。在这个期间,一方面是美国产业持续外流,另一方面是美国经济以科技的发展为依托,进一步智能化、高效化了。这个过程减少了美国本土的能耗与污染,强化了金融优势。但是1998年和2008年的几次金融危机及随后全球经济的萧条,全球性的资源、能源、环境危机,暴露出全球化过程中被忽略的经济和社会脆弱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1970年代以前,美国企业的研发、设计部门是与生产联系在一起的,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工厂的工程师、设计师密切结合,而造成战后几十年美国产品研发、设计的领先优势;但是当企业外迁之时,美国许多企业的设计部门、产品研发部门也随之迁移到海外,造成大量设计人员外流。美国经济演变成单纯的服务型经济,缺少了对新产品的研发、设计,也就没有新的知识产权的产生,美国工业设计之所以逐年衰退,这个转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D打印技术已经从高端走向家庭,图中这台机器的价格为347美元。

微软公司出品的Zune MP3机。

21世纪以来,美国产业界、政界、媒体业内的精英人物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主张自1970年代以来“外流”到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回流”。现在,已有不少企业正在美国重新建厂或将设在海外的工厂搬回国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那些此前吸引这些企业“外流”的因素,如廉价的劳动力和能源,已经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由于中国等海外产品代工区的工资已经大幅上升,而美国工资处于停滞状态,美国国内和海外的工资差距已明显缩小。能源方面的变化,更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油页岩分裂技术的成熟,美国的石油、天然气自产量急剧增加,不但自给自足,并且具有出口能源的能力。反观中国,目前的天然气价格是美国的两倍,能源成本高得多。更加上美国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严格、供应链完整,高等教育优秀,人才培养源源不断,高新技术持续发展,比如3D打印技术已经从高端走向家庭,这些因素更加速了美国企业的回流。因此可望美国设计会再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从199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导致了设计重点的转移。数码、界面、软件、电子商业产品成为新的设计的核心部分,而传统的家具、工具、汽车设计则退居其次了。特别是汽车业的衰落,对设计行业的整体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美国当代设计中最重要的产品设计师大多数都是从事电脑、数码、软件、电玩、娱乐产业、时尚业和品牌设计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苹果电脑总设计师约纳森·艾佛,他从1997年开始设计出iMac、iPod、iPhone等系列,对全世界的产品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斯科特·福斯特尔(Scott Forstall, 1968— ),软件设计家,在苹果电脑公司从事iOS软件设计和开发,2007—2012年担任苹果电脑软件设计部副总裁。

吉姆·维克斯(Jim Wicks),摩托罗拉的总设计师,重要作品有摩托罗拉RAZR手机。

J.阿拉德(J. Allard,正式姓名是James Allard, 1969— ),原微软公司娱乐机设备部首席主管,主持了Xbox、Xbox 360以及Zune MP3机(Zune media player)等娱乐产品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