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5/42页)
美国是在英国殖民地基础上形成的,并且这个国家的居民结构主要是来自欧洲的居民,因此,无论多么自由、独立,在文化上与欧洲的精英文化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建国初期,美国精英喜欢模仿欧洲的贵族品位,他们的家居用品大部分直接从欧洲进口,真正的美国本土设计是纯粹出于使用功能、从百姓手上产生的,比如美国清教徒“战栗派”(Shakers)制作的简单朴素的家具以及开拓西部的先驱们所用的斧头和工具,就具有很强烈的美国实用主义色彩。
工业化以来,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的都市化造成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不断扩大,产品的差异化就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标准化、同质化了。最早的例子是亨利·福特推出的福特T型汽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的一批工业设计师更加促进了这种标准化设计的普及。查尔斯·伊姆斯夫妇设计的家具流行到现在,而从欧洲来的德国设计师密斯·凡·德·洛等人的家具也在美国拥有相当高的流行度。他们都成为美国战后“为了现代生活”(for modern living)的主要推手,而他们的设计,也就成了美国社会大众追逐和欢迎的产品,欧洲的那层精英面纱在美国终于脱下来了。
在美国,大众产品具有象征意义,是大众文化的象征。而大众商业文化,是纽约麦迪逊大道(Maidison Avenue)上那些大型广告公司在美国大众产品基础上用广告包装起来的“美国梦”。早在1930年代,大广告公司和产品设计师合作,打造这种大众消费品的“美国梦”品牌,雷蒙德·罗维、亨利·德雷夫斯、沃尔特·多文·提格、诺尔曼·贝尔·盖迪斯都是个中高手。从流线型运动到美国Art Deco,直到战后的汽车款式、家具和生活用品、“国际主义”风格建筑流行、1960年代的“美国未来主义”,美国的设计从一开始就贯穿着大众消费化、全面市场化、实用化、公平化,而并不追求欧洲式的精英主义、贵族品位。后来涌现的重要的设计大师,比如哈里·别尔托亚、埃罗·沙里宁、乔治·尼尔森,还有家具企业如“诺尔”(Knoll)、赫尔曼·米勒(Herman Miller)等公司都是推动美国大众产品设计的主力。
从1970年代以来,美国设计进入了20世纪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美国建筑设计在众多设计领域中一枝独秀,出现了许多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从后现代的罗伯特·文丘里、迈克·格雷夫斯,到解构主义的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 1932— )、佛兰克·盖利,美国引领了国际上的建筑潮流。但是,美国的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却在这个阶段中逐步失去了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立即获得的国际领导地位,经济改变、社会改变、国际情况改变,都是重要的原因。
美国设计业自身的变化是一个需要认真关注的原因。在此之前,美国设计业集中在家居设计,并且很注重创意,而在20世纪最后这一段时间内,设计业转向了办公室家具和用品,设计力量更多放在人机工学、办公室系统性设计方面。从家庭用具转向企业系统用具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自1970年代、1980年代以来,由于这种企业设计逐步成为设计的主力,因而使得美国没有能够产生欧洲那种多元化、小型化的精英设计,美国设计的个人色彩因此也比较弱,体现的是针对大众市场、大众消费的同质化和有利于大批量化生产的设计。一些设计精英希望设计个性化的作品,只能通过小批量、高手工艺、高价格的方式,很难做到欧洲设计那种既能够有个人设计色彩,同时又兼顾一般市场的价格水平。因为美国没有欧洲那种深厚的手工艺传统,在一个以大工业批量生产、大批量消费为主导的国家里,无论从生产角度、设计角度、消费者角度来说,要推行欧洲式的精英设计都是比较困难的。
在这个阶段里,美国的一些大型设计事务所从原来家族拥有转向企业化,于是很快就失去了这些事务所原来比较具有个性的设计特色了。设计理论家斯提芬·霍尔特(Steven Holt)曾指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设计的个性逐步消失,从而导致创意性、发明性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