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23/42页)

1965年在伦敦举办的Good Form展览非常成功,极大地推动了联邦德国的出口贸易。该展览上风头最劲的展品是由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毕业生费迪南德·亚历山大·波舍尔(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932—2012)设计的保时捷911型汽车。

除了汽车、电器、家具等传统工业外,德国的塑料制品业在1960年代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德国建筑师、设计师赫尔穆特·巴特兹纳(Helmut Batzner, 1928— )1964年设计的宝芬格椅子(Bofinger Chair,又名BA 1171椅子)成为世界上第一张批量生产的、整体成型的塑料椅。这张椅子1966年出现在科隆家具展(Cologne Furniture Fair)上之后,很快就在全世界售出了超过12万张,在各国的咖啡馆里都经常会看到它。

在科隆家具展上,德国大型化工企业拜耳(Bayer)将一艘游船改装成一个当代生活的展示空间,邀请一批独具 创意的设计师来设计纺织品、家具、灯具以及整个室内空间,将生产技术上的可能性与实际日常生活的功能性结合起来,为新材料开拓市场,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桥梁。受邀参加设计的丹麦设计师维尔纳·潘顿(Verner Panton, 1926—1998)、意大利设计师乔·柯罗姆波(Joe Colombo, 1923—1978)、法国设计师奥利维尔·穆克(Olivier Mourgue, 1939— )分别设计了一二三个不同版本的未来主义的室内,这个以“远见”(Visiona)为名的室内空间,用鲜艳的色彩、模仿自然的音响效果和具有强烈动感的、曲线形的塑料设施,创造出一个强调交流沟通、休闲放松的梦幻境界。德国设计师卢吉·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8— )也在几乎同时,设计了极具颠覆性的太空风格厨房。这些作品,都对现存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格局提出了挑战。

1972年的夏季奥运会在联邦德国城市慕尼黑举行,德国政府和民众将此看作是“国际大家庭重新接纳德国”的标志,高度重视。在奥运会开幕前将近五年的时间内,以奥托·艾舍为首的设计团队为重塑德国的国际形象做了出色的工作。虽然这次运动会因为巴勒斯坦恐怖主义分子枪杀以色列运动员的悲剧而被蒙上了阴影,但德国设计师们设计的运动场建筑、运动会的Logo和全套图形标志、工作人员的制服等都为后来各类国际性大型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尤其是他们所主张的严格的视觉协调原则,更受到世界各国设计师们的推崇。

奥托·艾舍(Otl Aicher, 1922—1991)出生于乌尔姆,是德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为1972年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做的出色的平面设计,更令他享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艾舍因为反对纳粹、拒绝参战而受到过迫害。战后,他开始在慕尼黑艺术学院学习雕塑,并于1947年在乌尔姆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1953年,艾舍参与了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建校工作并在该校担任教学工作。为了促使学生参加设计实践,该校成立了E5(Entwicklungsgruppe 5)工作组,参与一些校外项目的设计工作。1969年,在艾舍的领导下,E5工作组深度介入了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平面设计工作,并设计了该公司的企业标志(Logo)。

慕尼黑奥运会的工作人员制服。

德国设计师卢吉·科拉尼设计的太空风格厨房。

慕尼黑奥运会主会场上的标志。

卡尔·迪梯尔特(Karl Dittert)主持的VOKO公司发展团队(VOKO Development Team)采用模数单元设计的M.E.P.工作台。

赫尔穆特·巴特兹纳1964年设计的宝芬格椅子。

艾斯林格设计的苹果IIC型个人电脑。

艾斯林格为韦嘉公司设计的塑料彩电(Wegavision 3000)。

艾斯林格为索尼公司设计的特丽珑彩色电视机。

1966年,艾舍受1972年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的委托,担任了那届运动会的设计负责人。奥托·艾舍创作了一系列的象形图标,令运动员和观众能通过视觉传达,直观地了解大会日程、比赛内容、场地安排等各方面的资讯。艾舍利用网格系统进行设计,加上采用了鲜明的色彩,使视觉效果清晰、有力。美国交通部1974年设定的DOT(Department of Transpotation的缩写)图形标志系统(DOT Pictograms),就是在艾舍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这套象形图标系统很快就被应用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机场、火车站和交通枢纽里。艾舍和他的设计团队还为这届奥运会设计了工作人员的制服,以及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吉祥物——名叫瓦尔迪(Waldi)的带有彩色条纹的腊肠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