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一)(第25/42页)
青蛙设计的重要项目还包括: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国际企业形象、主要航站设计及品牌策略咨询;欧洲最大的软件企业、德国SAP公司的企业标志和客户互动软件设计;微软视窗的品牌设计和客户互动设计,西门子(Siemens)、日本电气公司(NEC)、奥林帕斯(Olympus)、惠普(HP)、摩托罗拉(Motorola)、通用电气(GE)等企业也都是青蛙设计的重要客户。
1990年,艾斯林格成为继雷蒙德·罗维之后,第二位登上《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 )封面的在世设计师。
艾斯林格有一句名言“形式追随情感”(Form follows emotion),与德国设计传统的功能主义拉开了距离。他为Indusco公司设计的直排轮滑冰鞋(Froller Rollerskates, 1979),为AEG设计的电话(AEG Telefunken),为Hansgrohe公司设计的沐浴喷头,为罗森泰尔(Rosenthal)公司设计的餐具都在重视功能的前提下,增添了人性化的因素,以适应全球化的市场需要。青蛙设计放弃了德国传统现代主 义的刻板、理性、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发挥形式主义的力量,设计出各种非常新潮的产品来,为德国的设计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当然,对于“青蛙设计”的这种探索,德国设计理论界是有很大争议的,其中不少人认为:虽然“青蛙设计”具有前卫和新潮的特点,但是,它是商业味道浓厚的美国式设计影响的产物,或者受到前卫的、反潮流的意大利设计的影响,因此,“青蛙设计”不是德国的,不能代表德国设计的核心和实质。这个问题依然在争论之中,而德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两条腿走路”:一是德国式的理性主义,主要为欧洲和德国本土的市场;二是国际主义的、前卫的、商业的设计,主要适应广泛的国际市场的需要。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欧洲出现了“激进设计”的探索,以艾托尔·索扎斯为首的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集团“孟菲斯”(The Memphis Group)掀起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新浪潮,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1980年代初期的“新德国设计”浪潮,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中兴起的。德国新一代的设计师逐渐显示出他们对于纯粹的现代主义并不满足,虽然德国产业界主流的设计依然是走纯粹现代主义的道路,后现代设计师则不认为这就是设计的终结,他们追寻新的形式,探索新的材料,探索设计语言的新语境。粗糙的木材、泡沫塑料、透明胶纸、瓦楞纸板都被用来设计新产品,而新产品和艺术更加接近。年轻一代的设计师们不甘心被“功能主义”“理性设计”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力图创造出属于新一代的设计语汇和表现方法来。不过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设计语汇与现代主义的前辈们并无二致:简洁、精练、技术上的功能主义、为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仍然是他们的基本属性。
简斯·彼得·斯契米德(Jens Peter Schmid)1979年设计的桌子。
柏林斯提列托工作室(Stiletto studios)1987年设计的可折叠写字板会议椅(Threeswinger conferencechair incorporating folding writing-support)。
青蛙设计为AEG设计的电话。
哈拉德·胡尔曼(Halard Hullmann)设计的I号、II号落地灯(Baumleuchten I & II, 1980)。
青蛙设计为Indusco公司设计的直排轮滑冰鞋。
佛兰克·盖利设计的维特拉设计博物馆。
在德国,1980年代末最大的事件是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重新统一。两德统一(德语: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全面改变了德国分裂的状态。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举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之后,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立即展开统一谈判,最后两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领德国的四国(美、英、法、苏)达成《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许统一之后的德国成为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四个占领国的特权全部取消。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完成了德国统一。统一后的德国脱离华沙条约组织,继续留在欧洲共同体(即后来的欧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经济进入全面繁荣的发展轨道。在设计方面,联邦德国给民主德国提供设计发展的支持,联邦德国的设计概念基本按照德意志工作同盟(the Deutsche Werkund)的方式,在民主德国获得全面推广,按照联邦德国设计方式在整个德国建立了设计网络,各种设计组织、文化组织也相继在民主德国成立,大学的设计课程也按照联邦德国的现代方式全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