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当代汽车设计(第14/36页)
丰田MR2(1986)。
日本本田『思域』CRX掀背车(1984)。
德国大众『高尔夫』掀背车(1974)。
掀背车最初定位于家庭用经济车,但在1980年代、1990年代,及至进入21世纪以来,掀背车中也出现了朝着轿跑车方向发展的倾向,在汽车机械性能、操控性能以及舒适程度等方面,都大有提高,因而被称为“热门掀背车”(Hot hatch)。比较有代表性的车种包括:
1980年代的雷诺5型“涡轮”(Renault 5 Turbo, 1980)、1990年代的福特“伊斯阔特”RS(Ford Escort RS Cosworth, 1992)、21世纪初年的迷你库帕S车(Mini Cooper S JCW),以及近年来的奥迪A1等。
(三)轿跑车进一步占领高阶白领的市场
随着西方世界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中产阶级中的白领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以高级白领为主打市场的轿跑车一直是个很重要的市场,可以和家庭轿车并驾齐驱。这个时期的轿跑车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更加偏重运动性能,英国的TVR 300s(1979)、法国的“Matra-Simce Baghheers”(1973)、菲亚特的X1/9(1972)、英国的mgb 1974是这方面比较突出的设计;另一种倾向则更加侧重运动型与舒适性的结合,阿尔法-罗密欧的“Junior Zegato”(1970)、保时捷的911 T, 2.4 Target(1972)、别克的“里维拉”(Riveera, 1971)、福特“野马”III(1978)、日本达特桑“Datsun 260Z”(1973)都是这个类型的车种。
1980年代,西方经济普遍向好,而且是一个“年轻”的时代,“嬉皮士”已成过去,“雅皮士”闪亮登场,他们所喜 爱的座驾——两门双座的轿跑车设计中,前轮驱动,甚或四轮驱动变得流行,传统的强力引擎和新兴科技成果的融合,使得这十年中的轿跑车更加令人兴奋。其中的代表车种有:保时捷911敞篷(Porsche 911 Cabriolet, 1982)、阿斯顿-马丁“斗牛犬”(Bulldog, 1980)、兰博基尼Countach(1988)、宝马Z1(1986)、捷豹XJS(1988)等。丰田的MR2(1984)也因其性能的稳定、可靠而令人瞩目地晋身其中,这辆车配有双人座,中置引擎,后轮驱动,车型紧凑,自重轻,省油,机动性能好,外形设计棱角分明,带一点日本传统折纸的味道,很具运动风格。MR2的概念车于1983年在东京汽车大展上亮相,1984年正式投产,并被评为当年日本最佳汽车,先后更新了三代,到2007年才停产。
为了符合新的安全规范,1990年代大部分轿跑车又回归到前置引擎—后轮驱动、中置引擎—后轮驱动的模式。设计得更加紧凑和精致,外形变得比较圆滑,室内则向豪华趋势发展。功率普遍较大,不少车已达到200马力左右,其性能比前20年的轿跑车、运动跑车要完善得多,而且种类繁多。这个市场成为各国车厂争夺之地,欧洲车依然领跑,但日本车的集团式冲击,也让人印象深刻。意大利的阿尔法-罗密欧、菲亚特等车厂都有佳作推出:1995年阿尔法-罗密欧的“蜘蛛”(Spider)、菲亚特的“巴切塔”(Barchetta, 1995);德国车厂更不遑多让,推出:保时捷Boxter(1996)、宝马Z3、奥迪TT(Audi TT Roadster, 1998);法国有雷诺“运动蜘蛛”(Renault Sport Spider, 1995);英国有莲花“埃利斯”(Lotus Elise, 1996);美国有道奇“维帕尔”(DodgeViper, 1992)。日本几大车厂也紧随丰田MR2之后,日产在1989年推出“费加罗”(Nissan, Figaro)、马自达,同年推出MX-5 Mk1、五十铃,在1991年推出“卡普奇诺”(Suzuki Cappuccino),本田在1999年推出S2000,决心要打破“日本车是廉价货”的成见,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下。
奥迪A1(Clubsport)掀背车。
阿尔法-罗密欧1995年的『蜘蛛』。
马自达的MX-5(又名米亚塔)。
雷诺5型『涡轮』掀背车。
保时捷911敞篷。
阿斯顿-马丁『斗牛犬』。
马自达的MX-5,又名“米亚塔”(Miata),很聪明地汲取了1960年代各款优秀的小型轿跑车的长处以及当时最新的汽车工程技术,采用了全叉臂式的悬挂系统,燃油喷射的16气门引擎。这辆轻型小跑车是由马自达日本本部与设在美国南加州的马自达研究中心,以及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汽车系合作,由毕业于该学院的马自达研究中心设计部主任汤姆·马塔诺(Tom Matano, 1948— )主持,经过严格的设计程序而诞生的。其外形亮丽有趣,驾驶性能良好,而且非常可靠。在设计车身的时候,日本茶室的简洁、能剧表演中常用的面具,都给了设计师们很丰富的联想。1989年5月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等地先后上市,很快就赢得顾客的喜爱,不足10年间,就生产和销售了超过4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