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费时代的设计(第5/47页)
在1950年代后半期,受从美国涌进西方的众多大众文化和消费观念影响最深的是所谓的“未成年的青少年阶层”(英文把从13岁到19岁的青年称为“Teenage”,以13到19这几个英文单词的共同词尾“teen”与英文的“年龄”——age合成,中文似无恰当的对译字眼,权且译为“未成年的青少年阶层”),这批青少年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生的。战后初定,美国和西方各国出现了人口大量增殖的状况,形成了“战后婴儿爆炸”,或称“战后婴儿潮”(post-war babyboom),大约有1/3的人口在这个时期出生,他们被称为“战后婴儿”(post-war babies)。至1950年代末,随着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社会开始进入“丰裕时代”,战后婴儿的父母们的平均收入比战前要高得多,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国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也都水涨船高。这些孩子无论从家庭消费能力、本身教育水准和知识结构、对于传统价值的淡漠感、对于新事物的迷恋程度等方面,都显示出与他们的父母辈完全不同的特点。当他们进入青春期,由于人口比例大,对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1950年代、1960年代,他们已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消费阶层,到1970年代更成了西方文化变革、社会动荡的主力军。为了适应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文化品位,新的设计、新的产品、新的文化形式不断涌现。而美国的物质文化和美国的大众通俗文化,都非常对他们的口味,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大众文化能够在西方兴盛一时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美国兴起的摇滚乐(Rock'n' Roll)在传入英国以后,就引发了时装设计、时装装饰配件设计和首饰设计的一股全新的设计浪潮。
著名的匈牙利汽车制造厂伊卡露斯(Ikarus)也投入了婴儿车的制造,以满足急剧增长的需求。
福特公司的新车广告也以能装载许多孩子作为诉求。
从1946—1960年,美国有7000万婴儿出生,这是1940年代末芝加哥一家医院婴儿室的景象。
美国服装业在战前开始批量化生产消闲风格的时尚服装(ready-to-wear,由法文的prêt-à-porter而来),随着战后欧洲社会阶层格局的变化,也在欧洲引起模仿的风潮,青少年一代对于这些非传统的、舒适随意的服装喜爱有加。当然,他们对于新技术产品,比如汽车、摩托车、小型摩托车(scooter)、半导体收音机、高保真音响设备、录音机等更是情有独钟。为了适应这个新的、富裕的、年轻的市场,设计界必须迅速做出调节。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是1950年代、1960年代设计新面貌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个富裕的消费市场在1950年代末期开始成熟,而同时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妇权运动(女权运动),更给这个市场带来一支潜力极为巨大的消费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大部分妇女并不外出工作,专职在家操办家务,职业妇女人数很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男性公民大量参军,远离家园参战,工厂和其他生产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就基本上由妇女来担任了。这种情况在战后继续发展,改变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基本地位。独立工作的妇女不再是男性的依附,而成为有自己收入、可以决定自己前途的个体。在西方各国,经过战后的经济发展阶段,妇女亦开始逐渐取得经济上的独立。这样一来,一个崭新的、庞大的消费层就自然形成了。她们对能够节省时间的家庭用品,能够方便工作的用品,以及服装、化妆品、个人护理产品等都有大量的需求,这是战前从未有过的新现象,需要设计界认真考虑,并迅速做出反应。
由于这些新因素的影响,战后设计师们面对的市场情况变得复杂多了。战前,设计师们仅仅是讨论、创造、追 随某种单一的风格,应付比较单一的市场需求,而在战后的新时期里,这种单一风格垄断一个时期的市场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他们不得不研究分析不同目标市场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设计手法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市场学的因素,特别是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消费心理的调查越来越受到设计界的重视和应用。于是,设计就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了。战前德国现代设计运动推行的单一的、功能主义的设计在战后变得有些不合时宜了。设计上为适应不同的要求,开始出现风格上的折中主义方式,越来越重视短期促销的需求,而比较少强调长期、耐用的设计特点。战后的消费社会越来越多地倾向用毕即弃的产品,因而,在设计上针对风格的短期规划、短期考虑较之从前的长线考虑看来更占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