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费时代的设计(第4/47页)

当然,就总体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美国的现代设计在庞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还是相当发达的。如果美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界能加强对于设计行业的支持,在提高民众设计意识和品位方面起到更积极的作用,那么美国的设计水平应该会更高、更好。

美国设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异军突起,蓬勃发展,涌现出为数众多的设计大师,对美国的经济、生产都带来了极大的促进。美国汽车、家庭用品、办公用品的设计当时居于世界最高水平。美国这个阶段的发展,对于战后世界各国的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美国涌现了一些重要的独立设计事务所,比如沃尔特·提格、诺尔曼·贝尔·盖迪斯、亨利·德雷夫斯、查尔斯·伊姆斯夫妇、雷蒙德·罗维等这些明星级的设计事务所,它们的工作和营运方式给了欧洲同行很大的启发,引致战后欧洲的,如德国、英国、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以及日本的设计事务所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这些事务所的注意力集中在与传统产品没有关系的新产品设计上,比如电器产品、电子产品、交通工具等。这些耐用消费品在战前曾被评论家嘲讽为毫无艺术品位的工业品 (artless industries),但它们与国计民生有密切关系,这方面的设计对于改善战后人民生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以瑞典的设计师西斯腾·萨松(Sixten Sason, 1912—1967)为例,他在战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事务所,为瑞典的“电通”公司(Electrolux)设计真空吸尘器,为“绅宝”(Saab)公司设计汽车,这些产品与瑞典的传统产品完全无关。萨松的设计采用的流线型风格,完全是当时美国流行的风格,这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美国设计对于西方各国设计的影响。

英国也涌现出不少独立的设计事务所,它们大部分都建立起自己固定的客户关系,比如由米沙·布雷克(Sir Misha Black, 1910—1977)和米奈·格雷(Milner Connorton Gray, 1899—1997)领导的“设计研究组”(the Design Research Unit),以及由工业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伽比·施莱帕(Gaby Schreiber, 1916—1991)在1943年建立的伽比·施莱帕协会(Gaby Schreiber Associates)等等,都与当时兴盛的塑料工业集团伦科赖特公司(Runcolite)建立起合作关系。这种设计界与企业界的协助关系,最先是由美国人发展起来的。这些欧洲和日本的设计事务所对于促进本国的设计水平,对于促进本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是美国对西方国家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的影响则是美国大众文化对于设计风格的影响。战后初年,美国对于欧洲的设计抱有浓厚的兴趣。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曾经在1950年代初期组织过一些欧洲设计展览,向美国人民介绍杰出的欧洲设计,展出的作品包括意大利的运动型汽车(跑车)西斯塔利亚(Cistalia)、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家具,例如汉斯·华格纳(Hans Wegner, 1914—2007)设计的典雅的、具有北欧民间风格和东方家具风格的椅子和其他家具等。但是,这些高雅设计不敌美国通俗的大众商业文化,美国工业界通过现代化的生产手段进行工业产品外形设计,已经制造出大量的供平常百姓用的产品,与欧洲那种为收入丰裕的阶级设计的做法完全不同。美国街道上处处呈现的是美国大型汽车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面貌,汽车文化风行全国。

瑞典设计师西斯腾·萨松1946年为『绅宝』公司设计的汽车(Saab 92001)采用了美国很流行的流线型风格。

战后美国梦——美国生活方式:郊区洋房、小汽车,摄于1950年代末期的加州。

风行全球的《生活》周刊(LIFE)将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消费社会以华丽的光彩展现在各国人民面前。

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的流水线上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汽车,以它们年年改变的式样、各种装饰手段,夸张的甚至是庸俗和品位低下的设计细节,却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民众。美国汽车价格平实,加上当时汽油价格低廉,很快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汽车最多的国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汽车王国。与此同时,好莱坞的电影在全世界放映,吸引了亿万观众,美国的流行歌曲也通过唱片和无线电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的消费用品广告几乎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见。可口可乐、口香糖、美国香烟、美国奶粉、美国麦片等无处不在,美国杂志,如《生活》(Life )、《时代》(Time )周刊,也风行全球。这些美国产品把美国的通俗文化以非常具有侵略性的方式带到全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美国生活方式,也就是消费文化的方式,把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消费社会以华丽的光彩展现在世界面前,影响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各国的设计。美国的电冰箱、洗衣机、干衣机、吸尘器、汽车、洗碗机、电面包炉、烘箱、空调机、现代化的厨房设备、食物搅拌器、果汁机、电动开罐头机、宽敞舒适的郊区住宅、现代化的起居用品、规划工整的居住区域、完善的园林设计、星罗棋布的卫星城镇、四通八达的超级公路网、方便的铁路和民航交通系统、发达的电话网络、无处不在的新闻体系、众多的大众娱乐项目,特别是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百老汇歌舞等等,都令西方各国民众羡慕不已。在物质极为 匮乏的战后年代,西方人最感兴趣的不是设计的典雅和品位,而是美国式的大众物质文化,它们提供给百姓以方便和舒适的新生活。因为可口可乐一马当先打入世界市场,所以当时有人称这种美国大众文化的入侵为“可口可乐殖民主义”(Coca colonization)。西方各国在1950年代后半期开始学习和模仿美国大众文化,连同美国设计的核心,即强调“有计划废止制”的式样设计方式也一并照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