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费时代的设计(第32/47页)

『国际主义』风格建筑——马谢·布鲁尔等人设计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1958)。

『国际主义』风格建筑——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法国马赛公寓(1959—1960)。

『国际主义』风格建筑——格罗皮乌斯等人在泛美航空公司大楼(Pan Am-Building, 1963,现更名为纽约人寿大楼)建筑模型前合影。

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这种发展结果,欧洲的设计批评界是具有相当争议的。部分人认为这是现代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密斯的减少主义设计,代表了20世纪设计的高度发展;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从现代主义的倒退,因为新的设计违背了功能第一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外衣包裹的非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因此是不应该提倡的。但是,无论理论界如何争论,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却实实在在地征服了世界,成为战后世界设计的主导风格。到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全世界的大都会变得几乎一模一样,设计探索多元化的努力消失了,被追求单一化的国际主义设计取代。所有的商业中心都是玻璃幕墙、立体主义和减少主义的高楼大厦,原来富于变化、多姿多彩的各国设计风格被单一的“国际主义”风格取而代之。不但使用者心理需求被漠视,就连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完全满足。这种状况造成青年一代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逐渐产生不满情绪,这种广泛的不满倾向,是国际主义设计逐渐式微的主要原因。

1950年代开始,国际主义建筑运动在美国形成体系,到1960年代达到高潮,影响世界各国,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建筑的统一风格了。这种情况不仅造成越来越多的建筑家或者建筑事务所转向明确的“国际主义”风格,同时也对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国际主义”风格时期重要的建筑师以及他们的重要作品,在作者的另一部著作《世界现代建筑史》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八、战后平面设计的发展

(一)平面设计的“国际主义”风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平面设计经历了一段停滞,除了美国之外,国际上的平面设计在风格上没有多少新的创造,原因是大战对于欧洲和亚洲各国带来的损害太大,大部分国家正在经历艰苦的重建过程,因此难以集中力量发展设计。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之后,西欧部分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引发了对于设计的迫切需求,从而促进了战后设计的发展。随着市场日趋国际化,更对设计的国际化面貌和特点提出了具体的、强烈的要求。到1950年代期间,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终于在瑞士形成。

1.瑞士平面设计在战后的发展

这种风格的根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俄国、德国、荷兰等国的平面设计师们二战前便开始进行的探索,然而,的确是经过瑞士(尤其是苏黎世、巴塞尔两座城市)的平面设计师们的努力,经过在瑞士的文化、政治、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和提炼,而形成了一种有明确特点的设计风格,并且通过瑞士的平面设计杂志影响到世界各国,因此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Swiss Design或Swiss Style)。由于这种风格简洁易读,传达功能强,对版式、字体尤其重视,容易得到国际性的认同和理解,因而很快传遍全世界,成为战后国际上最流行的设计风格,故而,亦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这一风格对于国际平面设计界影响巨大,成为当代平面设计中最重要的风格之一。直至今日,新一代的网络设计师们仍然从中汲取养分。为了简便起见,以下简称“国际主义”风格。

瑞士设计师哥特佛里德·霍涅格(Gottfried Honegger, 1917— )为苏黎世艺术和手工艺博物馆举办的图形艺术展设计的海报(1955)。

瑞士设计师卡罗·维瓦莱利为苏黎世艺术和手工艺博物馆举办的『意大利新形式』展览设计的海报(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