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费时代的设计(第31/47页)

『国际主义』风格建筑——密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莱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 1958)。

『国际主义』风格建筑——吉奥·庞蒂(Gio Ponti)在米兰设计的皮瑞利大厦(Pirelli Tower, 1958)。

“国际主义”风格首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确立。1950、1960年代,美国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了。欧洲现代主义的一批大师,如密斯、马谢·布鲁尔、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等人已经成为美国建筑界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建筑师,他们的设计思想引导了整个国家建筑风格的主流。他们设计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比如密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莱姆大厦,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典范,这一风格也在欧洲开始发展起来。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在米兰设计的皮瑞利大厦(Pirelli Tower),成为这个时期欧洲现代建筑的里程碑。“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全世界的公共建筑、大型商业建筑的风格。

从发展的根源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同宗同源的,德国包豪斯的领导人基本都来到美国,在美国主持大部分重要的建筑学院的领导工作,贯彻包豪斯思想和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现代主义,即“国际主义”风格。但是,虽然形式上颇为接近,从意识形态的内容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相比,却有了很大的距离。

国际主义设计源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早在1927年,美国建筑家菲利普·约翰逊就注意到在德国斯图加特近郊举办的魏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中呈现的这种风格,他认为这种风格将会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建筑风格,并将这种单纯、理性、冷漠、机械式的风格称为“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这是现代主义设计被称为“国际主义”的开端。经过德国、荷兰、俄国的一批建筑家、设计师、艺术家的努力探索,现代主义设计在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 院时期达到顶峰,无论是意识形态上还是形式上,都呈现趋于成熟的面貌。但是,以德国为首的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在纳粹德国时期受到全面封杀,大部分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人物都在1930年代末移民美国,由此,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迁移到美国继续发展。

这些现代主义的奠基人从欧洲来到美国以后,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美国的阶级结构在战后发生了变化,收入殷实的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的核心和比例最大的构成成分,这与现代主义运动在德国开始探索时,德国以及欧洲社会简单分成少数富裕的资产阶级和大多数赤贫的无产阶级的两极分化情况完全不同,现代主义的服务对象似乎不存在了;而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的“密斯主义”(Miesism)却非常受美国的大企业和美国政府欢迎,因为这种风格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也具有美国人喜爱的民主风格特色。战后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领土广袤,资金充沛,国力强大,建筑在战后进入兴盛的高潮。德国的现代主义立即被广泛采用: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德绍包豪斯校舍的那种运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的设计风格,由于造价成本低廉,形式中性,因而广泛地被用于政府的各种建设项目上,从小学、中学、大学校舍,政府办公建筑,直到联邦政府的低收入阶层住房都基本采用这种风格;而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创立的玻璃幕墙大楼结构,则更受企业欢迎,立即成为美国企业的标准建筑风格。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已经成为非常协调的组合,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及此,形式开始变成第一性的,因为这种“少即是多”的风格成了现代化、大企业、大政府、权力和实力的代表,形式本身已经逐步具有了象征性的力量,为了达到这个形式,功能也可以屈就。这样一来,虽然现代主义的面貌在外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本质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从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的对社会问题解决的探索方式,变成了代表资本主义金钱与权力、代表企业化美国(corporate America)的风格,也就是说,经过战前到战后20年的发展,现代主义变成了国际主义,设计理念发生了本末倒置,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设计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社会性、大众性则逐步被扬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