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工业设计的兴起(第7/38页)
拉美国家的流线型风格设计——墨西哥建筑师曼努尔·O.莫纳斯特里奥(Manuel Ortiz Monasterio)等人1945年设计的埃迪费西奥·莫罗大楼(Edificio El Moro Mexico City)。
另外一个追求形式的流线型设计:1941年由克里佛德·B.斯蒂文斯(Clifford B. Stevens)等人设计的电熨斗。
盖迪斯的流线型设计——『汽水皇帝』虹吸瓶(Soda King Syphon Bottle 1938)。
流线型风格的产品——保罗·斯奇列肯高斯特(Paul Schreckengost)1938年设计的水壶。
奥罗·赫勒1936年设计的赫赤基斯牌流线型订书机。
一般而言,流线型风格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强调水平方向的视觉效果,表面平整素净,少有附加装饰;
②外形简洁,轮廓圆顺流畅,少有棱角;
③建筑上采用玻璃砖作为装饰手段,常将窗户设计得类似轮船上的舷窗;
④采用连续的不中断的直线或曲线作为装饰动机;
⑤金属硬件大多采用镀铬装饰,玻璃和漆器也很普遍;
⑥大量采用铝材、电木(酚醛塑料)等新型材料,瓷板也很常见。戏剧化地强调材料的固有特性。
流线型运动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美国,由于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火车、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产量日益增加,速度日益加快,对于这些交通工具的外形合理要求也越来越高,空气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证明,流线式外形对于减小运动中的阻力,增加效益具有绝对的积极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交通工具采用流线型外形设计,造成世界性的流线型运动。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后,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出口产品增加,在海外的投资也越来越大,再加上美国出版物和电影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美国流线型运动对于海外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当时,已经有不少美国大企业在海外设立分公司,比如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都在1930年代开始在欧洲设立分公司,全世界汽车中的80%是由美国公司制造的。这样一来,在底特律的汽车设计方式也自然被引入欧洲各国。
虽然如此,但是欧洲的流线型运动基本没有依照美国的方式发展,而是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欧洲汽车基于欧洲自己的人文地理发展,比较重视经济性、实用性,由于欧 洲人的消费习惯与美国人不同,他们在汽车设计上也比较注意较为长久的、耐看的造型设计,而不是美国式的为促进商品销售不断改变造型的流行化方式。欧洲的流线型汽车比较收敛,比较紧凑,也比较耐看。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捷克的塔特拉87型八缸轿车(Tatra V8, type 87),这是由奥地利人汉斯·列德温卡(Hans Ledwinka, 1878—1967)1936年为捷克的塔特拉汽车公司设计的。这种汽车的流线型具有一个尾部的鳍(rear fin),整体感非常强。意大利汽车设计大师巴蒂斯塔·平尼法里纳(Battista Pininfarina, 1893—1966)1947年设计的西西塔利亚202GT型双门汽车(Cisitalia 202GT coupe)也是走欧洲路线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流线型运动开始式微,而欧洲却依然兴盛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欧洲的小型汽车更加具有本身的特色,战后反而影响了美国的汽车设计。
二、美国工业设计先驱人物
危机期间,企业为了生存,更加激化和强化了竞争手段及竞争技巧,这也成了美国现代设计的发轫点。为了占有市场,美国大企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在此时成立了汽车外形设计部门,雇用专业的造型设计师,形成了最早的企业内专设的工业设计部门。另外,由于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出现了一些独立的设计事务所,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事工业产品、包装、企业标志和企业形象等方面的设计,这些设计事务所往往与大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活跃的设计市场活动,美国第一代工业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
流线型风格的建筑——克利夫兰市的灰狗巴士站。
流线型风格的室内——辛辛那提市尼士兰旅店的『随想曲』舞厅(Caprice Ballroomi ntheNetherland Hotel cincinatti, 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