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第8/46页)
格罗皮乌斯鲜明的设计立场,在他设计的两栋建筑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其中之一是1911年设计的欧洲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璃幕墙的工业建筑——位于德国莱因河畔的法格斯鞋楦厂厂房(Fagus Factory, Alfeld an der Leine, Germany);另外一个是1914年设计的“德意志工作同盟”作为展示典范的、位于德国科隆的总部和工厂建筑综合大楼。这两个建筑奠定了他在现代建筑中的稳固地位。
法格斯工厂厂房是他与阿道夫·梅耶合作设计的。整 个建筑共三层楼,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柱支撑结构,外部全部采用玻璃幕墙,透过玻璃,建筑的结构一清二楚,没有装饰细节,完全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玻璃盒子。他不但设计了这个现代化工厂的建筑,同时也完成了这个工厂的室内设计和家具、用品设计。这是20世纪初叶世界现代建筑的第一个典范,为世界现代建筑奠定了形式、结构、方法基础。
在1914年的科隆“德意志工作同盟”大楼(Office and Factory Buildings at the Werkbund Exhibition, 1914, Cologne, Germany)设计中,格罗皮乌斯在布局上受到美国建筑家莱特的影响,因此平面布局讲究均衡和对称,形式也比较规整。但是,在建筑具体运作中,他依然进一步体现了自己的现代主义方法和原则,特别是功能决定形式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建筑材料,以钢筋混凝土、玻璃为主,建筑朴实无华,具有良好的功能性。他采用玻璃幕墙结构,在主建筑的两端利用两个玻璃的圆柱结构,将楼梯包藏在内,这种玻璃幕墙的楼梯间结构是由他最早引入建筑设计的。该建筑立面简洁明快,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大胆的设计观念、现代化的设计语汇和手法,使这一设计立即得到世界设计界的认同与赞赏——在当时对现代建筑的各种探索中,他的新建筑脱颖而出,震动了整个欧洲建筑界。
随着这两栋建筑的建成,格罗皮乌斯立刻声名鹊起,这对于他日后与政府交涉,申请资金开办新学院起到重要的作用。
格罗皮乌斯的设计思想一直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他一直希望他的设计能够为社会大众服务而不仅仅是为少数权贵服务。为了降低建筑造价,他在设计中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并且采用简单的、没有装饰的设计。他希望能够为社会提供大众化的建筑、产品,使人人都能享受设计。他期盼自己设计的建筑最终能为德国人民提供廉价、环境良好的住宅空间,从而解决因为居住环境恶劣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早在1910年,即开始设计法格斯鞋楦厂的前一年,他已经开始考虑为工人阶级设计住宅。他曾经写信给德国电器公司(AEG)的总裁,建议由他设计标准化的、批量生产的、拼装式的低造价工人宿舍。这都表现了他的设计理论的民主特征。后来他移居美国,还试图在美国设计这种低造价的拼装式建筑,为劳动人民提供基本住房。格罗皮乌斯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在他整个前半生。
法格斯工厂厂房。
法格斯工厂建筑模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征召入伍,参加西线战争,1918年11月18日退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格罗皮乌斯战前对于机器的浪漫主义态度。战前他非常崇拜机器,坚信机器会改变我们的时代,甚至会改变人们对于生活问题的看法和传统立场。但是,在战争期间,他不但目睹战争机器的大规模杀伤力,自己也在战争中受过伤,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很大摧残。他意识到机器亦具有消极的一面,并不单纯只是积极向上的、对社会发展充满促进力量的。因此,他开始产生了通过设计教育实现世界大同的社会乌托邦思想。早期的包豪斯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个设想而建立的,与中期(德绍时期)、后期(柏林时期)的包豪斯相距很大。格罗皮乌斯的思想经历过好几次重大的改变,从对机械的绝对崇拜变成理性分析,因而积极筹办包豪斯,是其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变。
早期的包豪斯强调手工业方式,而不是大规模机械生产;力图建立一个小公社,建立一个微型的理想国;雇用大批具有乌托邦思想的艺术家担任教员;教学集中于强化学生个人思想和创造的特征。这些改革,从表面上看是教学上的改革,实质上是格罗皮乌斯本人对于社会改革的试验,是他对于机械迷信幻灭之后的理想主义探索,他的目 的在于改变德国的社会,而不仅仅是教学本身。包豪斯的早期目的是社会的,是乌托邦的,而不仅仅是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