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第9/46页)
2.路德维格·密斯·凡·德·洛
路德维格·密斯·凡·德·洛(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下文中简称密斯)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最著名的大师之一,他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奠立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立场和原则,通过教学影响了好几代的现代设计家,从而改变了世界建筑的面貌,很少有人对于现代建筑能产生如他那么巨大的影响。美国作家、记者汤姆·沃尔夫(Tom Wolfe, 1931— )曾经在他的著作《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中提到,“密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1/3的天际线”,一点也不夸张。
密斯1886年3月27日生于德国亚琛市一个普通的石匠家庭,他的原名为玛利亚·路德维格·迈克·密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后来为了纪念母亲,改为路德维格·密斯·凡·德·洛(凡·德·洛是他母亲的名)。与他在彼得·贝伦斯设计事务所的同事格罗皮乌斯相比,密斯的家庭是相当卑微的。密斯受到彼得·贝伦斯很大的影响,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奠立了自己在建筑界的地位——1929年为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设计的德国馆,以及内部的家具、室内,进一步稳定了他的大师地位。1931年他接任包豪斯设计学院院长,1938年离开欧洲到美国,长期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担任建筑系主任,并且大量进行建筑设计,提出“少就是多”(Less is More)和“上帝在细节中”(God is in the details)的设计原则,影响了世界。
从政治上来讲,密斯是非政治化的代表。他与格罗皮乌斯的“左”倾立场完全不同,对于任何政治问题都漠不关心。对于他来说,建筑就是建筑,他的关注点仅仅在建筑之上,至于为谁设计,对于他来讲并不重要。1920年代、1930年代,他在10年之内设计了三个政治目的完全不同的建筑:为德国共产党领袖卡尔·李卜克内希(Karl Liebknecht, 1871—1919)和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 1871—1919)设计的纪念碑,为魏玛共和国设计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为德国纳粹党设计的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未建造,1935)。1920年代中期,密斯拒绝了一个市政建筑师的位置,因为这个位置过于政治化,他认为他寻求的是“精神政治目的”(specific spiritual-politiacal goals,德文geistig-politische Ziele)。
德国『工作同盟』科隆展览大楼的玻璃圆筒形楼梯间。
格罗皮乌斯为德国『工作同盟』1914年大展设计的展览大楼(背面)。
密斯在1907年进入贝伦斯设计事务所时年仅21岁。与此同时,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的另外两位重要的奠基人格罗皮乌斯和勒·柯布西耶也先后受聘于贝伦斯,3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在贝伦斯这位大师的指导下工作了3年多,学习到许多重要的建筑技巧和现代建筑思想,对于他们毕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密斯不久后就对于商业化的建筑应付自如了,但是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期间,他基本上是生活在既聪明又具有明确社会主义倾向的格罗皮乌斯的阴影之下。
贝伦斯是德意志“工作同盟”的重要成员和领袖,通过他,密斯得以与“工作同盟”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并且认识了当时德国最杰出的一批建筑家、艺术家和设计家。“工作同盟”的成员都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希望能够在以手工艺为中心的艺术和以工业化为中心的技术之间建立某种关联,以此来改造德国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提高总体水平。他们认为,新的设计传统只能建立在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包括工业化批量建造的建筑上。具体到建筑,他们提出,要设计标准化的、不讲求个性的、大批量的、组装的、采用工业材料——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结构的城市建筑,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他们称这种建筑为“功能主义建筑”,认为这才符合工业化时代的社会面貌和功能需 求。他们企望,通过设计建立一种具有国际面貌的新文化(Gesamtkultur),建立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活方式,其结果就是他们希望的国际主义设计、国际主义建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