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现代设计的前奏:“工艺美术”与“新艺术”运动(第41/44页)
“分离派”运动中还有另外两位重要的建筑设计家。一位是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 1870—1956)。他在设计上与瓦格纳有同样的立场和原则,在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霍夫曼的设计很多,其中最负盛名的设计是他在1905年设计的、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斯托克列宫(Palais Stoclet in Brussels, Belgium, 1905—1911)。这座宫殿设计的方式基本是立体形体,细节部分有少数精致的浮雕和立体雕塑装饰,采用混凝土和金属构件,相得益彰。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与建筑的风格统一,是向现代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建筑。另一位是约瑟夫·奥尔布里奇(Joseph Maria Olbrich, 1867—1908),他设计的维也纳“分离派”总部(The Secession Building, 1897—1898)是“分离派”风格集大成的作品,充分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特别是方形,加上建筑立面上少量的植物纹样装饰,具有功能和装饰高度吻 合的特点,与外形奇特、功能不好的高迪建筑形成鲜明对照。
杨柳茶室的彩色镶嵌玻璃窗。
希尔住宅主卧室的陈设和家具。
奥尔布里奇设计的维也纳『分离派』总部。
杨柳茶室的家具和灯具全是马金托什设计的。
杨柳茶室的金属吊灯。
奥古斯特·恩代尔1898年在慕尼黑设计的埃尔维拉工作室(ElviraStudio, Munich, 1898)的楼梯间。
维也纳『分离派』总部外立面装饰细节。
早在1900年以前,德国已经为了促进国际贸易而制定了关于工业设计的一些标准。到了1907年,德国工业同盟(Deutscher Werkbund)的成立,更加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工业设计师的地位被德国工业界正式确认了。德国人对于机械化生产一向抱有热情,不像英国人对工业产品存在那么多疑虑和抗拒,因而,德国的工业设计师们趋向于比较适合机械化生产的直线型“新艺术”风格,就非常自然了。
6.彼得·贝伦斯
贝伦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是德国“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家,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被视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他早期的设计也受到“新艺术”风格影响,有类似于奥地利“分离派”的探索性设计阶段。他和其他几个德国“青年风格”运动的成员以慕尼黑为中心开展设计试验,取得显著的成绩。
1868年,贝伦斯出生于汉堡,后就读于汉堡艺术学校。1897年去慕尼黑,当时德国的艺术正处于被称为第二次文艺复兴的巅峰时期,而慕尼黑又是整个艺术运动的中心,他在那里受到很多的文化、艺术上的影响。1900年,他参加了黑森州大公恩斯特·路易斯(Ernst Louis, Grand Duke of Hesse, 1868—1937)的“达姆斯塔德艺术家中心”(Darmstadt Artists'Colony)。1901年,贝伦斯在达姆斯塔德设计了自己的住宅(Peter Behrens' House, Darmstadt, Germany, 1901),还设计了全部家具。他的设计包含了不少类似维也纳“分离派”设计特点的地方,他的功能主义倾向、对几何形状和无装饰表面的明显偏好,都表明他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当时流行的“新艺术”风格,朝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家中心期间,他开始努力学习建筑设计,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出众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高超的建筑设计能力的设计家。他的才能引起德国重要的设计组织工作者赫尔曼·穆特修斯的注意,并于1903年任命他为德国国立杜塞尔多夫美术和工艺学校(Kunstgewerberschule in Düsseldorf)校长。
彼得·贝伦斯的住宅(Peter Behrens' House, Darmstadt, Germany, 1901)。
贝伦斯为AEG设计的八角形电水壶,(1909)。
贝伦斯为AEG设计的Logo,(1907)。
这个时期,贝伦斯一直注意维也纳“分离派”的探索,特别是奥托·瓦格纳和霍夫曼的设计。1893年,他仿效奥地利同行的方式,组织成立了前卫设计组织——慕尼黑“分离派”。贝伦斯是一位设计上的多面手,除了设计建筑、产品之外,他还设计过书籍装帧、陶瓷、纺织品、地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