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6/11页)
白连旗愣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闹了半天这鬼子在拿他涮着玩呢,他自己却说得口干舌燥,激情四射,×他妈的!白连旗很想骂人,可嘴唇动了动却没敢骂出口。他想扭头就走,以此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但最终还是拿起了那块银元,不管怎么样,一块钱虽然不多,可好歹顶德子拉好几天车挣的钱,这年头儿面子值多少钱一斤,谁跟钱有仇呢?白连旗毫不犹豫地把银元装进兜里。
根据情报,王克敏每个星期二要到煤渣胡同20号与日本驻华北派遣军联络部部长喜多诚一举行联席会议,他出行都是前后两辆汽车。途中,王克敏的座车在前,上面除了司机,还有两名带着手枪的贴身警卫,后面是一部警备车,车上有四个武装警卫。快到目的地的时候,王克敏的车就减速慢行,后面那辆警备车就加速越过前车。警卫们先下来布置,然后王克敏再下车进门。陈恭澍和徐金戈一致认为在煤渣胡同行动是最好时机,此外,就再没有行动机会了。这个地方的最大好处是临近胡同口,出了胡同就是四通八达的大街,来去都甚为方便。
“平汉铁路俱乐部”只是个消闲场所,门口只有两名徒手警察站岗,徐金戈认为必须有足够的火力优势来对付王克敏的随从。另外,在20号的斜对面,相距不到一百公尺的地方就是东城日本宪兵队,如果枪声响起,必会惊动他们,如何防止他们异动,便是此次行动的关键。陈恭澍和徐金戈两人在勘探地形、研究战术后,制定了刺杀王克敏的计划:陈恭澍统一指挥全局,徐金戈负责在现场执行刺杀行动。行动人员六人分为两个小组,以第一小组的三个人为主体,集中火力射击目标——王克敏;第二小组的三个人则专事掩护第一小组的安全,尽可能制住对方警卫人员的反击;总指挥陈恭澍将在目力所及的地方视现场情况随机应变,以策进退。每个行动人员都配备了自行车,行动之后可迅速逃离,防止被日本宪兵抓获,所用武器是配二十发弹匣的德国造驳壳枪,每个行动人员各带两支。
杀手们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只等星期二行动了。
徐金戈利用这段时间研究了王克敏的背景材料,王克敏生于广东,字叔鲁。光绪二十九年中举,后赴日本留学,当过清王朝驻日公使馆参赞。1907年回国后历任直隶交涉使等职。辛亥革命后,任中法实业银行中方总经理、中国银行总裁,并一度担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自1932年起,历任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政务委员、北平政务整理委员。1935年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抗战爆发后叛国投敌。先后任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和汉奸组织“新民会”会长、伪中华民国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王克敏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1937年12月14日,由日军占领北平后扶植的一批汉奸所成立,办公机构设在中南海内西北部的“集灵囿”,即以前北洋政府国务院曾占用过的地方。
平津等城市沦陷后,日本华北方面军共辖八个师团,总兵力达到三十七万余人,兵力虽然不少,但用来控制地域广阔的华北地区,仍感力不从心,为此才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意图借助汉奸势力配合日军对占领区的统治。
王克敏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只要有利可图,他不大在乎名声,他知道日本人找过曹锟、靳云鹏、吴佩孚、曹汝霖等军政界名人,但这些人都不愿担个汉奸的骂名,死活不愿出头,而王克敏却不在乎名声,他把权位看得很重,只要日本人全力支持他成立新政府,他会投桃报李,为日本占领军服务。
徐金戈从资料上发现,王克敏没有食言,他和日本帝国签订了条约,把华北的煤炭资源让给日本人开采;还下令华北各省合力征集,把日本帝国需要的大量粮食、棉花运往日本。
徐金戈的“固执”在军统局内部人尽皆知,他执行刺杀行动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杀人必须要有正当理由,否则他拒绝执行杀人任务。而陈恭澍等人杀人却不需要理由,只要戴老板发话,杀谁都可以。徐金戈的“固执”曾使军统局内同事颇有微词,认为他对党国、对领袖不够忠诚,军人应该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应以自己的好恶评判为标准。奇怪的是,在军统局一言九鼎的戴老板竟然对徐金戈网开一面,默许了他的“固执”,若是换作别人,戴笠早下令清理门户了,他如此宽容徐金戈,原因只有一个,他喜欢徐金戈,认为他是个有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