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国家的诞生(第6/10页)

[16]

在戈尔巴乔夫推动的新联盟条约谈判期间,卡里莫夫比纳扎尔巴耶夫表现得更倾向于独立。他常与叶利钦和克拉夫丘克一起,使戈尔巴乔夫企图把各个共和国更紧密地团结于苏联中央的努力受挫(纳扎尔巴耶夫通常支持戈尔巴乔夫)。8月政变之后,他迅速地摘掉了乌兹别克社会共产主义信仰的面具,拆毁了共产党领导人的纪念碑,把原先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广场和街道更名。可是,他宣布乌兹别克斯坦还没有做好民主化的准备,他镇压了初生的反对力量。尽管他的举动偏离了莫斯科方面的意志,可是别洛韦日发生的事情还是让他很不高兴。针对斯拉夫国家总统间单独签订的协议,他后来直接向叶利钦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1991年12月12日和13日在阿什哈巴德进行的漫长讨论中,卡里莫夫支持纳扎尔巴耶夫还有其他一些人,他们都反对订立莫斯科记者早前称为的《穆斯林宪章》。

卡里莫夫加入独联体的动机和纳扎尔巴耶夫可不一样。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总统阿卡耶夫一样,卡里莫夫需要俄罗斯和独联体作为盟友,以此对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还有他更需要俄罗斯的纺织厂生产加工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没有这些的话,乌兹别克的经济将在数周内崩溃。卡里莫夫在阿什哈巴德会议结束后和记者进行了交谈,他拒绝在斯拉夫国家的联合体中享受穆斯林共和国的二等公民的待遇。他告诉记者:“那些共和国要想逃脱二等公民的地位,唯一的出路是把中亚变成一个拥有自己的加工业的高度发达的地区。”[17]

虽然他们对只有斯拉夫国家参加的别洛韦日会议感到不满,但是纳扎尔巴耶夫、卡里莫夫及其各自的幕僚们都发现,他们因为政治、经济、社会、种族和安全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除了支持俄罗斯和其斯拉夫邻国在比亚沃维耶扎提出的协议外别无选择。在阿什哈巴德,中亚国家领导人不仅同意加入独联体,而且还想出了一种挽救颜面的做法。会议结束后,纳扎尔巴耶夫对记者说:“经过大家的协商,我们五国领导人通过了一份宣言。我们理解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和国的领导人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以取代原来被剥夺公权的共和国联盟的做法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我们的主要条件是:所有加入独联体的国家都是其创建国,即享有绝对平等的权利。”[18]

正如许多人所预期的那样,将于12月21日召开的阿拉木图会议,将要决定的不仅是濒临垮台的苏联的命运,还将决定尚未完全确立的独联体的命运。此次会议将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的友谊宫召开,正是在这里,12位共和国领导人在11月初召开了没有戈尔巴乔夫参加的首次峰会,并且签署了一项经济协议。

这次会议也将在戈尔巴乔夫缺席的情况下召开。但是,直到最后一刻才能清楚究竟有多少领导人将前往阿拉木图参加这次会议。约500名记者赶到了哈萨克斯坦的首都报道这次会议,这将是共和国领导人参加的最后一次苏联会议,同时也是第一次后苏联峰会。记者们众说纷纭。莫斯科《消息报》的一位记者写道:“现在,参加会谈的不只是8国,而是9国或10国。亚美尼亚或者摩尔多瓦将加入明斯克的‘三国组合’和阿什哈巴德的‘五国组合’。”会议召开的前夜,有消息称阿塞拜疆总统阿亚兹·穆塔利博夫也在赶往阿拉木图的路中,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了争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展开过血腥战斗。[9]

人们纷纷猜测:这些代表不同利益的,有时甚至彼此开战(例如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共和国领导人,坐到谈判桌前会发生些什么,应该期待这次会议达成哪些成果呢?唯一公开阿拉木图峰会议程的政治领袖是未被邀请参加此次会议的戈尔巴乔夫。他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发表公开声明,阐述自己的观点,试图以此影响峰会的结果。俄罗斯议会通过《别洛韦日协议》以及中亚共和国领导人发表了阿什哈巴德声明后,戈尔巴乔夫除了作出妥协同意成立独联体外,已别无选择了。12月17日,就在这天贝克离开了莫斯科,戈尔巴乔夫就权力交接事宜和叶利钦召开了至关重要的会议,苏联总统向媒体承认,他的总统职位的作用和叶利钦的作用80%是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