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国家的诞生(第5/10页)

[13]

当时53岁的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伊斯兰·卡里莫夫所采取的立场,将决定这场讨论至深夜的辩论的结果。乌兹别克斯坦拥有近2000万人,是中亚各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苏联人口第三多的加盟共和国,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其中,乌孜别克族人有1400多万,和非乌孜别克族人比起来,稳稳地占据大多数:该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俄罗斯族,人口160多万,位居第二位。尽管乌兹别克斯坦并没有受到来自国内的俄罗斯族人和斯拉夫族人的威胁,但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精英分子在苏联统治的最后几年中,一度和莫斯科方面关系紧张。与对待哈萨克斯坦不同,莫斯科方面从未派过俄罗斯族人去管理非斯拉夫族的乌兹别克斯坦,但却不遗余力地、用无情的反腐运动去离间乌兹别克斯坦的精英,因为种种原因,反腐运动主要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14]

对于“棉花案”,也就是后来很快演变成众所周知的“乌兹别克斯坦贪腐大案”(指的是乌兹别克斯坦历史上著名的“棉花案”,对乌兹别克大贪污案,调查小组从1983年开始进行明察暗访,前后历时6年,贪污受贿人员之多、程度之深,令人震惊。)的调查始于安德罗波夫时期,在戈尔巴乔夫的任上被重新审理。莫斯科调查组在乌兹别克斯坦揭露的事实令人瞠目结舌。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第一书记被指控接受14人的贿赂,金额总计120万卢布。检方起诉的部分行贿受贿案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开会期间移交至大克里姆林宫的乔治厅。从1961年到1983年间,领导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共中央第一书记、莫斯科政治局无表决权的委员夏拉夫·拉希多夫一手打造了受贿数百万美元的腐败体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响应莫斯科方面增加棉花——乌兹别克斯坦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的生产配额,同时也因为当年的棉花种植获得了大丰收,拉希多夫公开向他的上司勃涅日涅夫承诺,从那时起,乌兹别克斯坦每年将生产600万吨棉花。事实上,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产量最多只有400万吨,在收成较差的年份不超过300万吨。拉希多夫的职业前景以及身边官僚的前途受到了威胁。拉希多夫命令每一片可利用的土地都拿来种植棉花,还强迫国家所有的公民,甚至包括儿童和少年,不管他们的主要职业是什么,都要到田间劳作。结果还是令人失望——棉花产量从未达到600万吨。[15]

就像欧洲帝国希望从其海外殖民地获取利益一样,苏联政府想从乌兹别克斯坦得到“白色黄金”——棉花在苏联的叫法。尽管乌兹别克斯坦种植和生产棉花,可是主要的纺织设备都在俄罗斯。因此,乌兹别克斯坦出口棉花,却要进口纺织品,这给它的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可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领导人找到了殖民地时期对付帝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共和国如果少生产了两三百万吨棉花的话,乌兹别克斯坦的官员就决定在官方报告中造假。

这套把戏可牵连到上万人,从集体农场到政府和中央的高官均有涉及。苏联中央根据其谎报的棉花产量把钱支付给乌兹别克斯坦,这笔钱在乌兹别克斯坦再以行贿的方式进行再分配。成百上千万的卢布也跑进了俄罗斯纺织厂厂长和党政官员的腰包里。这些党政官员要么承认收到了根本不存在的棉花,要么就装作不明就里。苏联时期第一个上百人的百万富翁群体出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同时这里也是有组织犯罪的滋生地。安德罗波夫以及后来的戈尔巴乔夫都同意对涉案人员进行逮捕。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人接受了调查,许多人开始把中央的调查起诉看作是对整个共和国的打击,在那些维护共和国领导人的民众看来,他们的领导人除了试图满足“殖民地主人”的愿望外,没犯什么罪。

1990年起担任国家领导人的卡里莫夫和本国国民的想法一样。许多乌兹别克斯坦人认为“棉花案”是一种政治迫害,卡里莫夫也是这么想的。1991年9月,卡里莫夫主持召开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代表大会(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后更名为人民民主党),大会通过的决议免除了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领导人的一切罪责。决议写道:“他们为了祖国的福祉,诚实地工作,问心无愧,他们可以直接而坦诚地望着他的人民。“1991年12月底,在卡里莫夫即将被选为乌兹别克斯坦新任总统的前几日,他请求每一位在调查中遭到迫害的人民的原谅。在那时,“棉花案”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乌兹别克斯坦贪腐大案”,这个案件成了乌兹别克人遭到共产主义政权迫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