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上的不速之客(第5/11页)
有些人根本不想回国。在1989年到1990年,据备忘录记载,有7位在日内瓦工作的官员在任期已满后,拒绝回到苏联。而且,他们私自签订了合同,继续留在海外工作。这些“背叛者”拒绝和苏联驻日内瓦外交使馆保持联系,也不接受使馆管理人员的命令。在苏联对外服务机构和在国际组织工作的苏联人中发生的反叛,表明苏共已经无法使这些在意识形态方向对苏联幻想破灭的管理阶层行动一致了。一旦得到肥差的人不再申请入党,而且开始脱党的话,苏共的厄运就开始了。[1]
叶利钦的退党没有让他失去任何特权。他宣布退党时,已经是俄罗斯议会的领导人了,他拥有丰厚的薪水、宽敞的办公室和配有专职司机的豪华轿车。事实上,他并不是第一位在新的民主机构中任职的前苏共官员。最初这么做的人是来自高加索地区和波罗的海加盟共和国的苏共官员,事实上,他们在1990年夏就开始反对中央了。
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同僚针对之前的政治制度进行民主改革采取的第一步措施,即从中央开始改革,并没有赢得公众多少支持。相反,他的改革使得苏联各族人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威胁到苏联通过武力而达成的统一。戈尔巴乔夫与他的国内外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以为苏联的民族问题已经解决了。
苏联领导人与已经崩溃的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和刚刚垮掉的葡萄牙帝国的统治者不同,他们已经在让人惊叹的漫长时间内,在没有帝国外衣的情况下,把非俄罗斯族的国民团结在一起。可是这一切在20世纪80年代末戛然而止。
苏联的种族冲突始于1988年初,发生在位于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人聚居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这场阿塞拜疆人和亚美尼亚人之间的冲突使那些一度相信苏联国际主义成功试验的人大跌眼镜。就在那年秋天,多达两百万的民众每月都参加民族领导者组织的示威活动,示威主要发生在波罗的海国家和高加索地区。中央政府不得不经常动用武力来平息种族冲突,恢复秩序。
然而,苏联面对的主要威胁并不是来自高加索地区,而是波罗的海各省,这些地方1940年被苏联占领,直到二战之后才完全并入苏联。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的独立组织为了显示其力量,发起了“波罗的海之路”(是发生于1989年8月23日的一次和平示威。大约有200万人参与这场活动,他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一示威是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三国被苏联占领。该示威也是波罗的海三国追求脱离苏联、各自独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人链一直延伸和穿越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抗议使得苏联吞并三国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这一占领从未得到美国的官方认可。
就在1989年下半年,立陶宛共产党宣布独立,脱离苏共中央。不仅苏共的权势日渐衰微,苏联这个曾让人引以为傲的国家正在戈尔巴乔夫及其追随者们的眼前走向没落。那一年,苏联宪法修正案提案引发了波罗的海和外高加索共和国的抗议者们的激愤,主要是因为该修正案授权苏联议会,当发现加盟共和国法律与苏联法律有不符之处,或者加盟共和国单方面决定从苏联分裂出去的话,苏联议会可以凌驾于任何共和国的法律之上。1990年3月,新选举出的立陶宛议会宣布立陶宛共和国从苏联独立出去。到1990年夏,苏联大多数的加盟共和国,包括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都宣示了主权,这意味着共和国法律已经凌驾于苏联法律之上。帝国的外衣——一个自愿加盟的共和国联盟,虽然完好无损,但是,在那些惊慌失措、困惑不解的莫斯科政府官员面前,帝国瓦解的戏剧已经开始上演。[12]
1989年初,俄罗斯不止急切地在俄联邦开展国家动员,活动还越过了它的边界,以此响应发生在波罗的海、摩尔瓦多和其他非俄罗斯族的加盟共和国的地区民族主义浪潮。这股浪潮很快涌向了俄罗斯,然而方式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