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江河残破,赫赫盛唐不归路(第5/10页)

在长安休整了三天之后,大唐军队直奔潼关,在潼关击退叛军,随即接连拿下华阴、弘农、武关、上郡。面对唐军的来势汹汹,安庆绪将洛阳主力增援陕郡,兵力多达十五万,准备与大唐军队决一死战。双方在新店遭遇,叛军依山列阵、气势颇盛,最初郭子仪在第一战中失利退却,关键时刻又是回纥军队从叛军背后袭击,郭子仪再度率领大军从正面攻击,大败叛军,收复了陕郡。陕郡失利后,安庆绪自知大势已去,带着剩余的人马放弃了洛阳,逃往邺城,大唐军队乘胜收复了洛阳。

两京收复后,回纥军队在洛阳大肆抢劫,安庆绪的部下史思明、能元皓、高秀岩纷纷投降,河东、河南、河北都顺利平定。李亨看叛军大势已去,开始论功封臣,重整家园。

但是李亨的放松,给了安庆绪喘息的机会,安庆绪跑到邺城,招集了旧部六万余人,准备东山再起。

在拥有六十万大军的情况下,李亨再次向回纥借兵三千,随同各路兵马围攻驻守在邺城的安庆绪,但基于郭子仪之前立功过高,这次战役没有让他当总指挥,只派了一个不懂军事的太监鱼朝恩监督全军。没有总指挥的大唐军队将邺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安庆绪破城在即的时候,史思明再度反叛,率领十三万大军增援邺城。史思明大败六十万唐军,各路人马纷纷败退,郭子仪损失惨重,只剩下三千人马退守洛阳。

史思明进入邺城后,杀掉了安庆绪。他分兵四路南下,重新夺取了洛阳,代替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的李光弼退守河阳,抵挡了史思明的进攻,并攻克怀州,生擒史思明的大将安太清。史思明没有被大唐军队消灭,反而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思明一死,叛军陷入了内乱,开始四分五裂,已经无法再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了。

李亨面对突然转变的战局还没来得及反应,他的两个儿子就为争夺皇位开始大打出手,宫廷的内乱让李亨受到了惊吓,不久后就病逝了。太子李俶即位,改名李豫,成为了唐代宗。

唐代宗再次请回纥人来中原当雇佣军,借兵十万,任命年幼的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进讨史朝义。大唐军队在攻占怀州后,与史朝义在洛阳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史朝义在洛阳城外设立了数万个木栅进行防守,仆固怀恩派精锐骑兵和回纥兵在两翼夹击,并率领主力军从正面进攻,大唐军队很快就撕破了叛军的防线。史朝义率叛军在洛阳城西昭觉寺北,和大唐军队决一死战。叛军无法再抵挡大唐军队的猛烈打击,被唐军歼灭了六万余人,俘获了两万人,史朝义仅率领数百人马往东逃走。大唐军队再一次收复了洛阳,历时七年的安史之乱,就这样被基本平定了。

宦官权倾朝野,唐代宗登基除奸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豫和弟弟李倓一起跟随祖父李隆基和父亲李亨逃离长安避难。李亨被众人拥护在灵武称帝,成为了唐肃宗。作为拥护者之一的宦官李辅国,因为曾经保护李亨于危难之中,因此成为了有功之臣,被李亨重用,权倾朝野。

李辅国,本名静忠,曾被赐名为护国,后来改为辅国。他少年时就被阉割,成为了高力士门下的走狗,后来调入东宫专门服侍太子李亨。在太子身边服侍的李辅国当然希望太子能够成为大唐的天子,所以十分积极地为太子出谋划策。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逃往马嵬坡。将士们认为杨氏兄妹是祸根,早就对他们忍无可忍,所以决定发动兵变,杀了杨国忠和杨玉环兄妹。李辅国也参加了这次兵变。看到失去了左膀右臂的唐玄宗李隆基岌岌可危,李辅国建议太子李亨亲自带领部队图谋大业。因为拥立有功,李亨成为唐肃宗后,十分信任和赏识李辅国,李亨写的诏书由李辅国签署后才能施行,他就像是皇帝的分身,宰相对他执子弟之礼,称呼他为“五父”,百官除了例行的朝见之外,要想进谏也需要经过李辅国的许可才能面见皇帝,李亨本人逐渐被架空,成为了一个任由李辅国摆布的傀儡皇帝。李辅国不同于李林甫,李林甫只是口蜜腹剑,而李辅国因为成为了阉人,所以就试图通过拥有权力来维护自己已经失去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