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江河残破,赫赫盛唐不归路(第4/10页)
平息安史之乱,唐军收复两京
李亨在灵武为诸将所推举,登基为帝,改元至德,成为了唐肃宗。李亨一直有个心病,那就是尚未荡平安史之乱的余孽。于是,他开始整顿军队,准备收复两京。
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叛军。郭子仪是华州郑县人,出生在官宦之家,他的父亲郭敬之曾任绥、渭、桂、寿、泗等各州的刺史。郭子仪自幼好武,后来参加了武举考试,成为了一个武举人,他以武举身份担任左卫长史。由于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政治腐化,没家族背景的郭子仪在边防一呆就是几十年,直到他五十八岁的时候,郭子仪才被提拔,升为开德军使、太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郭子仪推荐了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和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由于安史之乱初期,名将封常清和高仙芝都被唐玄宗李隆基诛杀,所以郭子仪所带领的队伍成为了大唐军队中最有战斗力的队伍。郭子仪率领部队大败高秀岩部,攻下了静边军和马邑,打通了朔方和太原的联系,使安禄山南下太原,从而夹击关中的计划成为了泡影,并为大唐军队日后东出井径、进入常山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郭子仪率朔方精兵出井径,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一起打击叛军,在九门、嘉山连败史思明的军队,歼灭了安禄山的军队数万人,唐军的声威因此大震。但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东面战场的胜利并没有挽回大唐军队正面战争的大败,长安被安禄山的军队攻克后,郭子仪、李光弼退守井径,河北诸地皆失。
除了郭子仪,唐肃宗李亨还任命李泌为侍谋军国。李泌字长源,陕西京兆人,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的后代,是当时有名的道家名士,和李亨是布衣之交。安史之乱后,大唐江山开始破败,李泌暂时放弃了他的升仙梦,奔赴灵武,帮助落难时的旧友、现在大唐王朝的皇帝李亨。李亨对李泌关于军国大事的建议言听计从。李泌和郭子仪两个人成为了大唐王朝平叛安史之乱的文武两大支柱。
按照李泌的进攻计划,大唐的军队应该集中兵力直指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老巢范阳,他让郭子仪和李光弼牵制住叛军史思明、张忠志、田乾真、安守忠这四大主力,然后以建宁王李倓率军经塞外进攻范阳,李光弼出井径进攻范阳,攻下范阳,端掉叛军的老窝后,再合力围剿两京。
唐肃宗李亨最初准备接受李泌的建议,但是他身边的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他的宠妃张良娣天天吹枕边风,抱怨西北的坏天气,让他早点打回长安,好早点回到以前住的宫殿,过上舒适的生活。除了张良娣,当初帮助李亨登上皇位的有功宦官李辅国和鱼朝恩以及丞相房琯也都是这种想法。在众人的影响下,李亨决定先收复两京。
李亨任命丞相房琯率兵五万,向长安进攻。由于这次的准备并不充分,所以房琯带领的人马在咸阳东征战时,两次被叛军打击,损失了四万多人,元气大伤。后来,李亨进驻凤翔部署反攻之事的时候,李泌再次提出了先取安禄山军队老窝范阳的计划,因为当时李亨刚进驻凤翔,安守忠所率领的人马就在西原大败王思礼的人马,而郭子仪派他的儿子试图强攻下潼关,又被叛军反击,死伤近万人,所以要立即收复两京困难重重。但是李亨再次拒绝了李泌的建议,依然把收复两京作为下一步的战略目标。
李亨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率领军队向西行进,在长安西清渠被安守忠和李归仁的人马大败,退到了武功,郭子仪引咎自贬为尚书左仆射。
看到自己的军队实力不行,李亨想到了雇佣军,他派人向回纥可汗借兵,相约收复两京,收复两京后,土地归大唐,金银财宝美女壮丁都归回纥。这样的条件回纥人当然愿意,因此派出了四千精骑来中原帮助李亨。
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十五万以及回纥的四千铁骑,进入长安西,安禄山的军队出动了十万叛军与他们对抗,大唐军队以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率中军,王思礼率后军与安禄山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唐将仆固怀恩的率领下,回纥军队先是歼灭了叛军的伏兵,又迂回到安禄山军队的阵后,与大唐军队夹击叛军,歼敌六万多人,叛军大败。当天夜里,受到重创的叛军撤出了长安,大唐军队收复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