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唐惊变,繁华盛世过眼云烟(第10/19页)

武惠妃设计陷害包括太子在内的三名皇子,还险恶地说他们想要图谋不轨。李隆基怒火冲天,召宰相入宫商议,想把太子和二王全都废掉。

张九龄应召前来,他不相信这三位皇子会谋反,就诚恳地对皇帝说:“陛下,太子和诸王从未离开过深宫,天下人都庆幸陛下治理有方,在位长久,子孙繁盛。现在太子和二王都已长大成人,没听说过有什么过失,您为何要听信无根之语,只凭一时的喜怒将他们全废掉呢?而且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能轻易动摇他的地位。春秋时,晋献公因听信了骊姬的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引了晋国三边大乱。汉武帝因相信了江充的诬告,治了戾太子的罪,使京城发生了流血事件。隋文帝因听信了独孤皇后的话废黜了太子杨勇,让隋炀帝即位,以至失掉了天下。如果陛下一定要这样做,臣不敢奉诏。”李隆基听张九龄的话有理有据,而且裴耀卿也支持张九龄的意见,就不再坚持废掉太子和二王了。

李林甫见状,一言不发。等到张、裴二相走后,他对皇帝身边的宦官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完全可以自己定夺,何必去问外人。”宦官将李林甫的话告知李隆基,李隆基开始犹豫不决。李林甫还利用一切机会在皇帝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使李隆基对张九龄日渐疏远。

这年秋天,李隆基派宦官高力士给张九龄送来一柄白羽扇。张九龄接过扇子,不禁想到:扇子是盛夏用的,皇帝每年都是在盛夏时节赐臣子羽扇,用以驱暑。如今盛夏已过,正值凉秋,羽扇早已用不着了,而陛下却以扇子相赠,难道是想舍弃我?张九龄不禁心灰意冷,写了一篇《羽扇赋》,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

终于,张九龄和裴耀卿同时被罢相。李林甫终于铲除了朝廷中的绊脚石。从这个时期开始,唐朝的政治由明转暗,迎来了黑暗时期。

高力士当道,宦官得重用

由于担心宦官专权,搅乱朝政,所以唐朝初年时对宦官的控制很严格,在这一阶段,宦官的地位很低,并没有形成什么势力。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宦官的地位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这个人就是高力士,原名冯元一,是名臣的后代,高力士的曾祖冯盎曾经担任高州总督,被封为耿国公,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他的父亲冯君衡只做了个小小的潘州刺史,还是依靠祖上的军功世袭来的。后来冯家被牵连到一桩谋反案里面,惨遭抄家,冯元一被阉成了太监,送入宫中,那年他只有十岁。

入宫之后,冯元一的命运好了一点,因为武则天觉得他长相清秀、聪明伶俐,因此十分喜欢他,让人专门教育他。冯元一便开始在武则天左右服侍,但因为不习惯下人的身份,他不慎犯了小错,被武则天赶出了宫。幸亏有个太监高延福把他收为了养子,冯元一从此改叫高力士。高延福是武三思的亲信,所以高力士经常在武三思家来往,武则天见了,又把他招进了宫。

经过一番挫折,高力士变得更加乖巧谨慎,也更会说话,懂得察言观色。他虽然是太监,但却勇猛过人,完全没有因为丧失了男性性征而变得懦弱。他不但弓马娴熟,在三军阵前也毫不胆怯。

当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高力士便遇到了他,十分看好他的政治前途,用心服侍李隆基,而李隆基也很欣赏高力士的能力,把他当成了心腹。当时韦皇后弄权,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掉韦皇后,高力士鼎力相助,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变之后,唐睿宗李旦复位,李隆基便成了太子,高力士也跟着升了官,做了朝散大夫、内给事,掌管宫内百事。

在这之后的第三年,高力士又帮助李隆基再一次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平公主和其党羽。事变成功之后,高力士又升了官。因为高力士一直陪伴在身边给李隆基出谋划策,还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冲锋陷阵,所以深受李隆基的信任,李隆基直接称呼他为将军,遇到一些不太重要的奏表,他都直接让高力士来处理。高力士并非不学无术,所以李隆基一直很放心把各种事务交给他来办理。高力士因为深受信任,所以手中掌握了实权,大小事务都由他做主,就像李隆基的家人一样,公主、王爷甚至太子都对他恭敬有加。据说太子还称呼他为二兄,公主和驸马辈的人物则称呼他为爷、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