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18/31页)

苻坚大喜过望,把大军留在项城,只率领八千轻骑兵赶往寿阳和符融汇合。苻坚仗着自己兵力雄浑,稳操胜券,就派说客前去劝降。

劝降本来没啥错,但是你派谁不好,派去的说客,居然是4年前被迫投降的晋将朱序!怎么会有这么缺乏常识的行为呢?可见“天欲灭之,必先乱之”,老天要灭你,那无论如何也是逃不掉的。

朱序心怀故土,到了东晋那边,不但没有劝降,反倒透露了前秦军情,献了一计——前秦军力虽多,但是战线拖得太长,先锋部队并不多,不如趁早攻击。要是等到苻坚大军都集结完毕,百万大军,投鞭足可断流,那时候,天王老子来了都没用。

当时,谢石、谢玄的军队在洛涧(今安徽淮南市东淮河支流)一带与前秦大军对峙,经过慎重考虑,谢石接受了这个建议。

十一月,谢玄命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强渡洛涧,杀死敌将梁成等人。谢玄、谢琰紧跟接应,前秦军毫无准备,急忙逃命,被杀死、淹死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初战告捷,晋军士气大振。接着,谢石率大军登上八公山,安营扎寨。

苻坚满以为稳操胜券了,压根没想到还会吃个败仗。他登上寿阳城头,遥望八公山,见晋军军容严整;又满山草木、风吹摇摆,皆疑为晋兵,心生怯意,有点后悔没听王猛之言。他责备符融说:“这明显是强敌,怎么能说‘很容易攻克’呢?”

淝水,是淮河支流,南北走向,从合肥流至八公山进入淮河,秦、晋两军遂夹淝水布置军力。谢玄派人请求苻坚往后退一箭之地,以便晋军渡河决战。

大家都不同意,苻坚又自作主张:“我们不妨稍稍后撤,等他们渡江到一半的时候,我们放出铁骑冲刺,焉有不胜之理?”

这个计谋听来很妙,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三军都能准确领会他的战略意图,否则,极易发生混乱。

苻坚大军名义上的百万大军,是在仓促之间将各民族军队拢在一起的,各部队缺乏统一目标,互相之间还有不少矛盾。这种缺乏凝聚力的队伍,看似强大,实则没有多少战斗力。

苻坚下令后退,但是下面的士卒压根不知道阵前发生了什么事,怎么还没开打,就往后退呢?刹那阵脚大乱。朱序趁机在军中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大家一听,不管真假,先逃命再说,于是军队瞬间溃散。苻坚、符融跑来跑去大声呼喊,但是根本控制不住场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人群骚乱的场景,比如元宵节或者其他节日,几千人密密麻麻站在那里还好,一旦发生点什么事,大家拥挤起来,步调不一致,总会发生严重踩踏事件,你挤我、我挤你,人越多越危险。几千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苻坚的百万大军?

就这样,前秦军队瞬间崩溃,晋军趁胜追击。秦军被自己人踏死的不计其数,尸横遍野,淝水都被堵塞不流。苻坚也被流矢射中,狼狈而逃。

八万对阵一百万的淝水之战,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结束了。晋军的胜利,实在来得侥幸、来得莫名其妙,是战争史上不可复制的奇迹般的案例。只能说,这仗打的,实在有赖神助!

战报传来,谢安正在和人下棋。看完战报,谢安顺手放在一边,神色如常,继续下棋。大家都焦急地问战况如何,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

小儿辈遂已破贼。(《晋书·谢安传》)

但是当他下完棋,回房休息时,因为实在太高兴了,忘记了还有门槛,脚下木屐的屐齿被碰断都浑然不觉。可见他的淡定、他超然物外的道家修养,也是强行装出来的,所以《晋书·谢安传》接着说了一句:

其矫情镇物如此。(《晋书·谢安传》)

但是不管如何,这场大战是胜利了,东晋得以保全。谢安临阵不乱、淡定从容的神采风度,名震朝野,流芳千古。

淝水之战,为谢家带来无限荣光。谢安晋封为庐陵郡公,谢石封为南康郡公,谢玄封康乐县公,谢安之子谢琰封望蔡公。一门四公,谢氏家族臻于鼎盛,成为南渡士族中,仅次于琅琊王氏的第二大贵族。

而淝水战却成了苻坚的大败笔,几乎是在眨眼之间,前秦帝国四分五裂,各民族纷纷叛变独立,北方又陷入多政权并立的混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