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16/31页)

351年,符洪的儿子苻健脱离后赵统治,自称大单于、大秦天王,建立政权。352年,改称皇帝,国号为“秦”。因为这一时期叫“秦”的国家有好几个,为示区别,就称苻健建立的这个政权为“前秦”。

苻健死后,其子符生是个天生的暴君。对王公大臣说杀就杀,毫无征兆,整个前秦朝廷处于极度惶恐之中。357年,符生的表哥就杀之自代——这位仁兄,就是大名鼎鼎的前秦大帝苻坚。

在中国历史上数百位君王中,论能力、论胆识、论气魄、论功业,苻坚都是排得上号的,只是由于他是氐人,所以一般人对他了解较少。在民间,关于他的形象,更多来自历史书上的描写,说他骄傲自大、率性轻敌,最终一败涂地。

事实上,远不止此。

苻坚有个号称“功盖诸葛第一人”的大智囊——王猛。王猛是陕西关中人,少年家贫,但是不妨碍他学了一肚子学问,后来隐居华山,名气也遍播四海。

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大军驻扎灞上,王猛布衣求见。桓温请王猛谈一下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就在大庭广众之下,捉着身上的虱子,款款而谈天下事,滔滔不绝。并且一言直入,把桓温心中所想都说了出来。桓温暗自称奇,过了许久慢慢抬头说:“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

“扪虱而谈”一词,就出自这里。

桓温希望王猛能随自己一起南渡,王猛知道在满是士族的东晋,自己难有大的作为,就慨然拒绝了。后来苻坚和王猛一见如故,结为生死之交。苻坚即位后,王猛就成了他最重要的助手。

少数民族政权武力强悍,可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明落后,没有法度,所以往往能迅速崛起,却也容易突然崩溃。王猛帮着苻坚一手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制度,整顿吏治,兴办教育,弘扬儒学,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发展经济,很快,前秦超越其他政权,变得无比强大。

于是,苻坚一路灭前燕、灭前凉、灭仇池氐族杨氏、灭鲜卑拓跋氏。376年,北方被前秦统一。

柏杨给苻坚的评价非常高,认为:

中国历史上共出现五六〇个帝王……够得上称为“大帝”的,不过五人而已。一是前三世纪秦王朝一任帝嬴政,一是前二世纪西汉王朝一任帝刘邦,一是四世纪前秦帝国三任帝苻坚,一是七世纪唐王朝二任帝李世民,一是十七世纪清王朝四任帝玄烨。

苻坚功业显赫,同时度量也极大。十六国政权里,大多数君王都残忍无比,一言不合,视屠杀大臣如同儿戏。苻坚却完全不同,对大臣的讽谏批评,他都诚恳接受,并且鼓励大臣提出异见,即便在今天,这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行。

有个官宦,名叫赵整,是甘肃天水人,任前秦秘书侍郎、秘书监,博闻强识、学识渊博,说话风格是快人快语、直来直去。他前后对苻坚提出谏言五十多次,而且就像魏征一样,丝毫不给皇帝留面子。

苻坚宠幸慕容垂的夫人,有一次和她同乘一车在后庭玩耍,赵整就作歌唱道:

不见雀来入燕室,但见浮云蔽白日。

苻坚听到后脸色一变,向赵整道歉,同时命令该夫人下车。但是苻坚大帝爱江山也割舍不下美人,因为宠幸美人都耽误了朝政。于是,赵整写了两首讽谏诗,当着苻坚的面给他念:

昔闻孟津河,千里作一曲。

此水本自清,是谁搅令浊。

意思是,那孟津河啊,奔腾千里有一弯曲!这水本来清清的,是谁把它变浑浊了呢?

苻坚听了,笑着说:“你这不是说我吧?”

接着赵整又念了第二首:

北园有一树,布叶垂重阴。

外虽饶棘刺,内实有赤心。

说的是北园有一棵树,枝叶茂盛,密条广荫,虽然外面有不少的荆棘刺,其实里面有一颗赤胆红心啊!

苻坚听了大笑:“这个说的是你吧?”从此,便不再像以前那样耽迷女色了。

378年九月,苻坚与群臣饮酒,都喝得烂醉如泥,赵整就作了一首《酒德之歌》:

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

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

大意是说,地下有酒泉,天上有酒池。杜康和仪狄先知先觉,造出了美酒。但是纣王却因为美酒覆亡,夏桀也因为美酒灭国,由此可见,酒实在不是好东西。前车之鉴,我们要记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