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17/31页)

苻坚听后非常高兴,命令赵整把这首诗写出来,随时警醒自己,从此再宴请群臣时,他就只是礼节性地喝一点酒而已。

苻坚死后,赵整感其恩德,遂出家为僧,法号道整。我们在《高僧传》中看到的“道整”,就是这位忠心耿耿的赵整。

有能纳谏的天子,才会出现直言敢谏的臣子。看一个君王是否明智,就看他的朝中有多少直言进谏的大臣。

淝水之战

375年,王猛逝世,年仅50岁。

要是王猛不死,或许历史就会与现在不同。但是历史不能假设,王猛确实死了,于是就发生了那场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场战争。

当时,前秦非常强大,统一了整个北方,苻坚因此就想南下。倘若打败东晋,就真的可以建立万世功业,成为千古一帝了。但是,王猛临死前却是再三劝诫苻坚,千万不可攻打东晋,要先解决国内暗藏的民族融合问题。王猛生前提的所有建议,苻坚都采纳了,唯独这次,苻坚没有听从。

379年,苻坚派儿子符丕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一举攻破襄阳,俘获了刺史朱序,接着攻陷彭城、淮阴。

东晋方面呢,谢安命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负责江北军事,前去迎敌。谢玄军事能力很强,谢安不像一般沽名钓誉之徒,为了避讳“任人唯亲”的议论,故意不重用亲人。对于这次军事任命,连政敌郗超也佩服谢安任人唯贤,有大魄力。

谢玄在京口训练了一支军队——北府军,统帅叫刘牢之,非常厉害。很快,北府军就打败了前秦军队,迫使秦军退回淮北。

383年,苻坚准备充足,打算再一次攻打东晋。他在太极殿召开会议,对群臣说:“我即位快三十年了,四方平定,就差南方晋朝政权了。我算了一下,现在麾下差不多有大军九十七万,我打算亲自南征,诸位以为如何?”

群臣纷纷表示反对,只有暂时投降于前秦的鲜卑大将慕容垂表示支持。苻坚迫切听到支持的声音,也顾不上琢磨到底是什么人在支持自己。总之,听到赞成的声音,他就算走完了形式,于是,讨伐东晋的诏命就下达了。

383年八月,苻坚命大将苻融率张蚝、梁成和慕容垂等,以二十五万步骑兵为前锋,自己随后自长安发兵,率六十余万戎卒及二十七万骑兵的主力,缓步南下。

东晋朝廷听闻消息,乱成一团。百万大军来袭,东晋还能有活路吗?

群臣之中,唯独谢安镇定自若。他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命谢石为元帅、谢玄为先锋,率兵八万前去抵御苻坚的百万大军。

以八万对阵百万,这仗,好像不用打了!

谢玄虽然骁勇,但是也知道力量悬殊实在太大,心里没底,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前去问叔叔谢安。谢安却说:“不必惊慌,我早有安排。”然后就不发一语。

这不等于白问吗?但是谢安都闭嘴了,谢玄也不敢再多说什么。

不过,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啊!谢玄自己不敢问,就请部将张玄再去问。谢安见了张玄,依旧不说话,反倒命谢玄赶紧驾车到山上别墅去。

谢玄听命,以为有新的指示,赶忙驾车上山。到了一看,哇,这儿来了一大堆人,亲朋好友都在。这到底是要做什么呢?结果大出意料,谢安让谢玄来,居然是要陪他下一局棋!并且还设了赌注——就是这栋别墅。

谢玄搞不懂叔叔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只好陪坐下棋。谢玄的围棋下得很好,平日里,谢安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但是此时大不一样,百万胡兵就要压境,这个时候,还能静下心来琢磨棋路吗?

没多久,一弈结束,谢玄大败。

谢安回头看着外甥羊昙说:“这栋别墅就送给你吧。”然后领着大家在别墅游玩,直到天黑才离去。晚上回去之后,谢安才对各位将帅面授机宜。

谢安到底怎么安排部署的,《晋书》中没有告诉我们更多的,只说了八个字:

指授将帅,各当其任。(《晋书·谢安传》)

其实,这八个字也是空话,等于没说。

但是不论怎样,仗,还是要打的。

十月十八日,符融攻克寿阳(安徽寿县),然后派信使告诉苻坚:“敌人人数不多,很容易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