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竹林名士——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第26/28页)
嵇康学了曲子之后,只自己弹,从不教人。他的外甥袁孝尼夜里趴在窗下听,记住了曲调,《广陵散》这才得以流传。
《广陵散》,又名《刺韩》《止息》,是古代一套非常大的叙事曲,讲的是春秋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刺韩的故事。
春秋末期,韩国的大臣严仲子与丞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为防报复,严仲子打算请刺客刺杀侠累。但是侠累位高权重,常人不能近身,于是严仲子只好请聂政相助。
聂政本是市井之辈,但是身怀绝技,又义胆忠肝。严仲子花重金和聂政交往,聂政因为有老母在堂而拒绝了他的请求。3年后,他的母亲去世,聂政找到严仲子,对他说:“足下知遇之恩,没齿难忘。先前只是因为要奉养老母,所以不能前来。现在已经了无牵挂,可以帮你完成心愿了。”
于是聂政手持利剑,只身闯入相府,杀了侠累。为怕连累姐姐,他剜眼、割鼻、毁容,然后自杀身亡。侠累被杀,韩国大乱。韩王下令把聂政尸体挂在街头,悬赏百金以寻找线索。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后,知道这个面目血肉模糊的人一定是自己的亲弟弟,伏尸痛哭,说:“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因为怕死,使聂政的声名无以流传后世啊!”
聂政刺杀侠累是当时很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纷纷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
到了蔡邕笔下,聂政刺杀的对象从韩相变成了韩王,刺杀的原因和过程也变为“聂父为韩王铸剑被杀,聂政学琴替父报仇”。故事不断被传诵、演绎,到了鲁迅先生手中,糅合《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列异传》《搜神记》等书的相关故事,把它改写为《铸剑》(原名《眉间尺》),收录在《故事新编》中。
据今人考证,《广陵散》在汉末已经在民间流传,即《聂政刺韩王》这首曲子。可是为什么又叫《广陵散》呢?它和“广陵”有什么联系呢?
广陵,即今天的扬州市。在司马氏把持曹魏政权时,曹魏大臣共有三次大规模的兵变起义。第一次,是老臣王凌起义,被司马懿所平;第二次,是毌丘俭起义,被司马师所平;第三次,是诸葛诞起义,被司马昭所平。
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三次起义的地点都是相同的,都是寿春——而寿春,在当时属扬州管辖。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在起义前,身上的职务都是“扬州牧”。聂政刺韩王,象征着王凌等人对司马氏父子的反抗,所以,把《刺韩》称为《广陵散》,背后深意便在于此。
也难怪嵇康临刑前别的曲子都不弹,偏偏就挑《广陵散》来弹。一方面,这首曲子慷慨激昂,符合当时悲壮的心情;另一方面,嵇康死前都在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便我死,我依旧桀骜不驯,我依旧独立反叛!
《广陵散》因为嵇康得以闻名天下,嵇康也因为《广陵散》平添无数魅力。他们已经融为一体,谈及嵇康,必然谈及《广陵散》;提及《广陵散》,也必然离不开嵇康。
他们都是反抗暴力的载体,他们都是独立自由的象征。
嵇康临刑前的潇洒,让钟会、司马昭等人显得如此龌龊、如此狭小!
《广陵散》真的绝迹了吗?不!我们今天仍然能够听到《广陵散》的古声。可是,后人却在不断怀念《广陵散》,不断怀念嵇康。他们怀念的,何止只是一首曲子、一位名士?
《广陵散》或许真的成了绝唱,嵇康之死,象征着独立反抗的知识分子精神,从此绝迹。
竹林集团解散,很快进入两晋南北朝的混乱时代。隋唐科举取士,士人彻底沦为权力的附庸,皇权一步步集中。此后一千五百多年中,再也没有嵇康那样慷慨激烈的声音,再也没有嵇康那样潇洒自由的身影。自《广陵》绝唱后,知识分子的那颗头,至今,都跪在地上!
我们难道不需要怀念那个午后的《广陵散》吗?
《广陵散》,从此绝矣!
伤逝
嵇康被杀,天下震惊,一夜之间,司马昭伪善面具背后的狰狞面貌毕露无余。杀鸡儆猴从来就很有效,在没有公平正义可言的时候,有良知的士人们选择了集体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