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竹林名士——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第28/28页)

265年阴历秋八月,司马昭寿终正寝,享年54岁。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接替老爸的位置,继续操控大权。

四个月后,曹魏政权的最后一任皇帝——曹奂,就把帝位禅让给了司马炎。这一出戏,是那么眼熟,竟和曹魏篡汉的过程一模一样!曹操也是生前铺好了路,刚一死,曹丕就篡汉自立了。

司马氏也是弄权,曹操也是弄权,为什么司马氏控制下的政局,会比汉末更为残酷、更为凝固呢?为什么人们会对司马氏更为反感呢?本质上说,两者都是谋朝篡位,别无二致啊。

但是,在古人看来,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经论及“魏晋禅代不同”,对此问题做了很好的分析,可视为古人主流的观点。

赵翼认为,曹操起兵时候,汉朝气数已经到头了,反倒正因为有了曹操,汉室还得以多存在二十多年,然后曹氏才起而代之。司马氏则完全不同。司马氏夺权之际,正是曹魏政权发展的时候,司马氏的行为,属于机诈窃权,司马昭还为此废了一个皇帝、杀了一个皇帝,这是赤裸裸的打劫,所以和曹操的行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曹操代汉,好比继承了一个濒死之人的财产;司马家族则是直接把一个壮年谋杀了,进而霸占了他的财产。其间分别,一目了然。

在我看来,赵翼的分析固然有理,可司马氏比曹操更令人反感的,是他们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作风。

司马氏出身儒家,整天念叨着“为国为君为百姓”“仁义礼智信”,但做的事是欺凌天子,用的手段是阴谋权术,伪善卑劣远超前人——典型的伪君子作风。曹操虽然霸道,但是至少言行一致,桀骜不驯,但他不虚假。可以说,这是真小人的做法。

“真小人”与“伪君子”相比,明眼人都知道伪君子危害更大,也更令人生厌,所以,这是司马懿父子一直被知识分子更为厌恶的原因。

但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使很多人认同“胜者为王败者寇”的逻辑,只要成功了,道义尽可弃之一旁。所以,分析曹操、司马氏成功学的书籍,也是一堆一堆,实在让人觉得悲哀。

无论如何,曹魏的政权是被司马氏搞掉了,西晋王朝,也终于建立起来了。

265年,西晋建国,司马炎称帝,国号大晋,定都洛阳,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