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始倡玄学——老生者见不生,常谭者见不谭(第16/18页)

想到这里,曹爽最后的顾忌也打消了,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城去了。

可是曹爽只知道司马懿老谋深算,却不知道司马懿还是最佳“影帝”。司马懿装病那一幕,活生生就是演出来的,而且演得毫无破绽、天衣无缝,把那个傻乎乎的李胜骗得伤感落泪,反倒成为他迷惑曹爽的最佳工具。

对于政治权谋家来说,沉得住气是最为重要的性格。他们做好一切准备,忍受一切,等待一纵即逝的时机。一旦掌握主动,就会用尽所有的力量把对手置于死地。司马懿深谙其道。

司马懿是典型儒家望族出身的人,他生于河内司马家,祖上世代为官。他有兄弟八个人,因为每个人的字里都有一个“达”字,比如大哥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字“仲达”,七弟司马通字“雅达”,等等,时人称为“八达”。

司马懿是世家大族,骨子里看不起出身寒族的曹操,所以最早曹操和袁绍相争的时候,司马懿就盼望着袁绍能赢,借口有麻风病,死活不愿做曹操的官。可惜后来还是曹操胜利了,司马懿就只好应征,做了曹操的文学掾。曹操让他跟随曹丕等一起往来,待在邺城。司马懿比曹丕大8岁,精于权谋,所以深得曹丕敬重,成了曹丕的智囊。

但是曹操对司马懿很不放心。据记载,曹操做过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一起在石槽上吃东西——此之谓“三马同槽(曹)”。而司马懿骨骼奇特,能够身子不动而脖子回转180度,像狼一样看到背后的东西,这在相术中被称为“狼视鹰顾之相”,是奸诈凶狠、背主薄恩的表征。

所以曹操很不喜欢司马懿,一直打压他,并且告诫曹丕:

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纪》)

可惜曹丕没有听曹操的话,曹丕临死前,还命司马懿辅政。

后来魏明帝曹睿的时候,诸葛亮北伐中原,曹魏朝中没有敌手,司马懿得以大展风姿。他驻兵岐山,南拒诸葛亮,直到把诸葛亮耗死。一时间,司马懿成了传奇人物!再后来,司马懿领兵打败了辽东公孙度,立下不世功劳。他的声望如日中天,成了曹睿指定的顾命大臣。

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两人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作风。

司马懿处处受到排挤,但是他隐忍不发,一方面结交其余的贵族世家,另一方面积极兴修水利、上表减轻赋税,赢取人心。同时,他也有巧妙的政治布局,安排儿子司马师任中护军。中护军掌管着皇室禁军,又掌管了武官的人事选拔,是个极其重要的实权职位。司马师还豢养了三千死士,准备随时应付突发情况。

反观曹爽,一边忙着玩,一边急于建立功业、增加政治资本,结果草率出征蜀国,大败而归。尽管身居大将军,却在军中没有丝毫威望。身边的几位名士,也都缺乏政治手腕。好不容易有一个智囊范桓,还不能好好听取人家的意见。

所以曹爽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隐忍不发,就是在等待一个时机。

皇帝曹芳和曹爽兄弟全部出城祭拜高平陵,城内防备空虚,这正是最好的机会!

司马懿听闻消息,立刻从病床上跳起来,进行部署。首先,命人假传太后旨意,紧闭洛阳城门,不允许城内城外有人随便出入。

紧接着,占领了洛阳城的武库,分发武器给自己的军队,整好装备,出洛阳城南据守要道,在洛水浮桥扎营,阻止曹爽回城。

最后,请了几个朝廷重臣——当然都是自己好朋友,任代理大将军、代理中军领事,分别驻军最高司令部、中央禁军总部,这两个职位,原来都是曹爽和他弟弟担任的。

这一切部署完之后,他就给曹芳写了一封奏章,奏章内弹劾曹爽各种罪行,要求剥夺曹爽及他两个兄弟的军权和一切职位!同时,又派与曹爽关系较好的几个人前去做说客:我只是要夺权,不要杀你。你别抵抗了,早早投降吧!

瞧这一系列手段,干净利索,狠、准、快、稳,招招杀手,不留余地,显然是谋划多时。曹爽,你拿什么和这么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斗呢?

百密也有一疏。智囊范桓,带着大司农印,矫诏出城,见到了曹爽!

司马懿听到范桓出城的消息,大吃一惊,大喊:“惨了惨了惨了,智囊跑了,这下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