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干 王(第5/7页)

31

日耳曼人“有太古之风”,虔诚而良知盛。斯堪的那维亚人心胸宽而友善,发色浅而面容“清幽”。法国一心沉潜于秘教不足取,但其技艺为其他洋人所仿效。俄国开始大力改革,以其疆土广袤,指日必成强国。日本近来与美国通商,取得新技术更速,“将来亦必去于巧焉”。32

天王若是担心洋人会趁进入中国之机,骗走太平天国之财。那么,洪仁玕奏请,太平天国应对本国臣民给予优待:

与番人并雄之法,如开店两间,我无租值,彼有租值;我工人少,彼工人多;我价平卖,彼价贵卖:是我受益,而彼受亏;我可永盛,彼当即衰;彼将何以久居乎。33

循此思路,洪仁玕着手研议,太平军应大胆东进上海。一旦陷上海,太平军可以上海的一百万两库银,购买一支有二十艘现代汽船的舰队,再靠这支舰队沿江返回,解除官军对南京的封锁,重开西战场,夺回被官军占领的沿江重镇。34

天王派李秀成负责军事运作。这个选择很明智。李秀成于1851年攻打永安时入太平军,本是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乡下人,但之后在西线和华中表现优异,善于用兵而获擢升,至1859年11月被封为忠王,与洪仁玕平起平坐35。李秀成为人直率大方,显然是唯一戴眼镜的太平军高级将领,部下与见过他的外国人都信他敬他36。1860年东线战役的细节究竟是由李秀成或洪仁玕策划,尚不明确,但无论出自何人之手,最漂亮的部分是由李秀成负责的。数千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过江南,攻占杭州,缓解了天京的局势,接着又突然回返南京,官军因派兵增援杭州,江南大营空虚,于是落入太平军之手。李秀成再往东,于6月2日取下苏州,最后再将兵力集结于上海,上海非租界区已如囊中之物。37

忠王李秀成对洋人抱着乐观——这在洪仁玕上奏中亦可看出——他相信洋人会接受事实。既然洋人在太平军与清妖之争中两不相帮,且太平天国也表达了与西方通商的意愿(除了鸦片、酒精、烟叶之外)。所以,太平军若是将清妖逐出上海,洋人不但没有理由反对,反而会大加欢迎。李秀成相信上海的洋人一定会欢迎他,而上海也必如苏州,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拿下。38

1860年8月中旬,李秀成率兵三千进攻上海。他致函驻上海之外国公使说明立场:洋人之住宅店面,凡挂出黄旗,便可不受干扰;所有洋人教堂——新旧教皆然——也得挂黄旗,以免受军队破坏(太平军未必能从建筑式样上分辨)。李秀成为表心意,还下令处决一名曾杀过洋人的太平军士兵——虽然这个洋人是助清妖攻打太平军。不过,为了确保安全,太平军攻城时,洋人最好留在屋内,等到战火平息。39

结果洋人放弃中立,激战三日,集中炮火猛轰太平军,派小队人马阻止太平军夺取上海,令李秀成大感震惊困惑,而对于洋人向他们开火,李秀成的部下也同样毫无准备,起先呆站不动,“当弹炮倾泻到阵地上时,他们像石头一样,一动不动,不回一枪”40。1860年8月21日,李秀成满怀苦痛失望,致函英、美等各国领事:

惟本藩仍念及尔我共同崇奉耶稣,尔我关系之间,拥有共同之基础,信仰同一之教义。次本藩前来上海,只为订定条约,欲借通商贸易结成一致之关系,原非与尔等交战。若竟下令攻城,杀戮百姓,则无异同室操戈,徒令妖兵冷笑耳。
再则旅沪外人,各人之量度与地位相殊,其中必有具常识、明大义而辨利害者,伊等必不致人人贪图妖金而忘却与我天朝通商之利益也。41

东线战事至此势如破竹,但是1860年在上海受挫则是一大转折,自此万劫不复。太平军为了分散清妖势力,结果反倒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还与洋兵为敌。英、法司令官不仅要求太平军撤退,距上海五十公里以外,且禁止洋商逆长江而上,提供太平军补给武器。这个决定又导致太平军失了安庆,清朝水师得英国船只之助,不准商贾私枭在安庆卸货,安庆的命运就此而定。在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的指挥下,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湘军把安庆围了个水泄不通,太平军粮断援绝而投降,湘军将太平军士杀个片甲不留(总共超过一万六千人)。1861年9月12日,安庆陷落,太平军失去了与华西、华北腹地交通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