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提纯可卡因人咬狗(第17/29页)

可卡因对出生之前的婴儿带来伤害的说法比提纯可卡因大恐慌出现得还要早些。1985年九月,《新英国医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使用可卡因会伤害子宫里的胎儿。CBS马上注意到这个消息,在晚间新闻上播出了一则有关“可卡因婴儿”的消息。这则报道还配有非常早熟的婴儿表现得十分痛苦的的片断,并指出,他们可以证明滥用可卡因与许许多多可能存在的先天性缺陷之间有联系。美国各地的医生开始接到新闻网络的电话。可卡因婴儿在哪儿?能来给他们拍几个镜头吗?接下来的新闻重点都放在了更多正在哭泣的受到伤害的婴儿身上。

1986年夏,这两个故事——“可卡因婴儿”和新型杀手毒品提纯可卡因——合二为一。因此,CBS在对最初的采访进行后续报道的时候,说的就不是“可卡因婴儿”了。它们变成了“提纯可卡因婴儿”。它们会颤抖,哭泣,人一碰会往回缩。当镜头锁定在一个不幸的孩子身上时,播音员告诉观众说,她可能最后长大,“二十一岁大的时候智商可能却只有五十五,连给自己穿衣服都不会,可能还无法一个人生活。”真是让人心碎。

这也不是真的。记者拍的孩子不是因为滥用可卡因造成的。伤害它们的不是某一种毒品:它们的母亲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毒品(一份临床医学论文中提到,监控的病人中百分之一百的人在怀孕期间都使用过大麻,烟草,酒精饮料和可卡因。)为什么孩子会受到伤害,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的理由。医生试图给寻找“提纯可卡因婴儿”的记者解释这一点,但是他们充耳不闻。既然他们要的是提纯可卡因婴儿,那么他们找到的就是提纯可卡因婴儿。丹.鲍姆报道说,有些情况下,他们实际上拍的是有海洛因瘾的母亲生下的婴儿——它们倒是的的确确一生下来就有了毒瘾,用这样的片子来搭配可卡因婴儿的故事是因为它们看起来更令人悲哀。

当然,这并不是说怀孕期间使用可卡因是个好主意。远非如此。媒体曾经预言说会发生大量遭受永久性伤害的弱智黑人孩子出生的瘟疫,然而这个预言根本无法成为现实。尽管有证据表明,使用提纯可卡因的父母生下的婴儿会受到忽视,但这也没什么好吃惊的:吸毒的父母生下的婴儿无论如何都很容易被忽视。事实上,新闻报道里谈到的困扰这些孩子的问题最常见的原因是贫困,许多医生都这么认为。父母没钱看医生,孩子就容易出现问题。正如一份有关提纯可卡因婴儿状况的总结在1989年得出的结论一样,“归根到底,吸毒,贫血或是有糖尿病的母亲如果在整个怀孕期间经常去看医生,那么她生下的婴儿要比不去看医生的母亲生下的婴儿安全得多”。这个消息却从来没有上过头条。尽管八十年代新生婴儿的死亡率有所提高,但这是削减医疗救助的结果,不是提纯可卡因到来造成的。

继孩子之后,又出现了其他所有制造恐慌的策略,其意图都是要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毒品上。首先是犯罪。几乎没有谁会怀疑使用提纯可卡因会导致犯罪活动。1987年美国卫生部的一种反对提纯可卡因的海报里讲到一家报纸的文字编辑的故事。他仅仅抽了两个星期的提纯可卡因之后就跑去“抢银行”来弄钱维持毒瘾。暴力也紧跟其后。只需要看看查封提纯可卡因工厂的新闻片断就行了:如果里面的家伙不使用暴力的话,那警察为什么要带着的枪?对次加以补充说明的是,由于可卡因的价格下跌,出售的提纯可卡因的份量也更小,没有多少钱的人也可以用得起它。至少这些人就是那些实施暴力犯罪的人。大家一直都怀疑他们不是好人。

事实上,几乎没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使用提纯可卡因会让那些原来没有暴力倾向的人实施暴力行为。自提纯可卡因大恐慌以来的分析表明,使用提纯可卡因的人比没有使用提纯可卡因的人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只是高那么一丁点”。真正导致暴力活动的,是把一种可以赚取数额巨大的现金的行业引入到如洛山矶中南区和纽约的南布朗克斯这样的贫困区之中。正如美国国家发展研究机构——美国在滥用麻醉品方面最大的独立智囊团之一——的布鲁斯.约翰逊教授在1995年总结说的那样,“同城市内部的提纯可卡因文化相联系的暴力行为可能不是由于毒品的药理作用引起的,而是由与毒品销售相关的系统暴力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