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4/8页)

但守濟南的山東布政使鐵鉉,字鼎石,人如其名,燕王圍城三月而不能下,下令用火炮轟城,鐵鉉便製了許多大木牌,大書「太祖高皇帝神牌」,遍懸城頭;燕王無奈,只好停止轟擊。

及至成祖平交趾,獲得「神機槍炮」的製法,威力非舊式火炮所可同日而語,因而特置「神機營」,成為炮兵部隊。「九邊」自開平、懷來、宣府、萬全,以至山西大同、得和、朔州等處,都置炮架,為備邊的利器。但神機槍炮稱為「神銃」,都在京師「兵仗」、「火器」兩局製造,而且不輕發給。

京師九城,自決定固守以後,于謙便請旨責成工部,趕裝炮架。西北兩城,當外敵來路,炮架多於其他各處。于謙決定炮攻後,自德勝門至安定門,列神機炮五尊之多,火藥亦盡量多儲在城頭上。下令攻擊那天,白天仔細標好了位置。入夜,城外官軍一齊燃起火炬,然後五炮齊發,聲震天地。也先這一驚,幾乎喪魂落魄,急急率領從人,落荒而逃;只望黑處走,因為有火之處有官軍,不敢自投羅網。于謙命城外一齊舉火,固然是自明位置,免受誤傷;而主要的作用,亦就是要嚇走也先。

一夜轟下來,韃子死了上萬人,餘眾向西北兩路逃竄,恰好宣化守將楊洪奉詔率軍兩萬入衛,而孫鏜的隊伍原就部署在赴紫荊關上的路途中,因此由北路出居庸關的韃子,大都能夠逃命;而往西逃的,便都慘了,先為孫鏜大破於涿州,後為楊洪追擊於霸州,能生出紫荊關的,不過三分之一。

※※※

這一仗,軍威大振,人心大定。論功行賞,于謙加官「三孤」之一的「少保」,總督軍務。于謙固辭,景泰帝不允。

武臣之功,以石亨為首,由武清伯晉位武清侯;石彪亦由指揮同知升為都指揮僉事。此外加官晉爵,各為其功,京城裏彈冠相慶,一片的喜氣。但紫荊關外的太上皇卻正在受熬煎,連朝雨雪,白茫茫一片,不知道路在何處,虧得袁彬執韁、哈銘扶持,終於跟也先遇到了。

也先殺了一匹馬,請太上皇去喝酒。他經由喜寧傳譯,用一種幸災樂禍的口吻說道:「中國不會來迎皇帝回去了。如果中國派使節來,我可以送上皇回去。」

「你如果願意送就送,派人去通知,遣使來接我,不過徒勞往返而已。」

「我倒願意送,不過不是送到北京。」

「送到哪裏呢?」

「你的弟弟做了皇帝,而且已經規定好了,你回去仍舊是太上皇,沒有實權,對我沒有好處。」也先緊接著說,「我送你到南京,你在那裏做皇帝。」

這個想法,有點匪夷所思。太上皇便即問說:「送我到南京,就得先進居庸關,你有把握嗎?」

「我不進居庸關,我往西先到寧夏,由花馬池南下到陝西,入湖北,再沿漢水到長江,這樣一直往東,不就到了南京?」

「兜好大一個圈子。」太上皇問道,「逢關過卡怎麼辦?」

「有你在,他們敢不讓你過去嗎?」也先又說,「幫你弟弟的,只有于謙他們幾個人;大多數的,仍舊只認你是皇帝。」

太上皇有些心動了,只要到了南京,不怕北京不來接。不過這件事他要跟袁彬商量,因而暫時不作肯定的答覆,只說:「讓我回去想一想,明天告訴你。」

「好!」也先說道,「還有件事,皇后、妃子都在北京。我想送一個妃子給皇帝,一路陪著到南京。」

「呃,是怎麼樣的人?」

「是我最小的妹妹,今年十九歲。」

這也是讓太上皇動心的事。正在躊躇時,發覺跪在他身後的袁彬扯了扯他的衣服。太上皇會意了。

「多謝你的好意。這件事,我也要回去想一想,明天給你回話。」

第二天一早,喜寧來了,是奉也先之命,來討回話。皇帝前一天晚上,跟袁彬、哈銘商量過了,認為兩件事,一件也不能接受。天寒地凍,皇帝又不大會騎馬,這個大圈子不知道要兜到甚麼時候,而且各地守將如果拒而不納,又將如何?至於也先獻妹,明明是派來監視,這一來找機會脫出羅網的希望,就更渺茫了。

當然,回答也先的話,措詞是很婉轉的:「如今是冬天,一路雨雪載途,我又不善騎。回南京的計畫,不妨到春暖花開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