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敢忆衡阳(1944年4月~1944年12月)(第69/74页)
11月10日正午,桂林被日军攻破。巷战持续到下午4点,警备司令韦云淞、第31军军长贺维珍逃出,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中央军政学校,广西岑溪人)途中重伤,不愿被俘而自杀。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黄埔军校5期,湖南永州人)战死。守城主力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广西讲武堂,安徽合肥人)则不愿撤离,自杀殉国。
桂林被攻破前两个小时,第13师团海福三千雄第104联队攻占柳州。
在此之前,第3师团和第13师团击破了邓龙光第35集团军主力和夏威第16集团军一部。攻上柳州东北蟠龙山的第3师团一部,从山顶上看到从柳州城南开出最后一辆满载中国士兵的火车。他们不知道的是,火车上坐着第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后来,张在回忆录中记载:在日军破城前一刻,他上了前途未卜的军列。这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撤退。无论是当时看,还是现在看,这样的情景确实危险。最后还是说一下吧:守柳州的是从湖南战场撤下来的丁治磐第26军,在外围掩护的是罗奇第37军和杨森统领的杨干才第20军。他们一路转战,这情形也确实有些悲凉。
第13师团击破当面中国军队而攻占柳州时,第3师团派一大队从南面占领了抗战开始后西南最重要的机场柳州机场,当然已经被破坏了。在柳州机场,他们发现对面也有一支日军,过去一聊,听着是大阪口音,原来是第23军第104师团一部。他们是10日黎明摸到柳州机场南面的,听到柳州城方向枪声不断,就觉得很奇怪,因为上峰说过,打柳州的是他们这个师团。既然如此,枪声又是怎么回事?现在才明白,第3师团和第13师团早过来了。
第104师团所在的第23军,由于缺乏作战经验,屡屡与第11军和第6方面军失联,后来竟持续一周之久,而这一周对日本人来说正是桂柳会战最关键的一周。
第23军一度被张发奎的部队围攻,损失惨重。由于缺少作战经验,他们的联队长、大队长隐蔽措施没做足,被张发奎的狙击手射杀了四五个。这种事似乎以前还没发生过。后来,虽然扭转了颓势,但仗打得依旧不靠谱。11月7日,该军所辖的第22师团被一支中国军队吸引而改变了行军方向,导致离目标柳州越来越远。这期间,第23军内部通信也断绝了。司令官田中久一还以为第22师团和第104师团并肩行军。至于田中自己,这些天一直带着司令部一圈圈在大山中转悠。如果把镜头拉远点,会看到他登高山,涉深谷,间或爬藤上树,好像不是在指挥作战,而更像一个驴友。如果不是第104师团前锋好歹摸到柳州边儿上,那么他们在此次会战中也就一无是处了。
从整个作战来说,第11军和第23军各自为战,没任何协同。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导致,这都是兵家大忌。但由于桂平围攻后,第4战区已组织不起有效战斗,所以日本人的失误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恶果。也就是说,当一方缺乏力量时,即使敌人露出了破绽,也无法将其抓住进而转化为战场优势。
打到这里,日本人的“一号作战”就到尾声了。
“一号作战”的别名是“大陆打通作战”或“纵贯大陆作战”,从名号上说是要打通南北交通线,但最大的目标正如前面所说的是攻占桂柳两大空军基地。现在,日本人的目标基本都完成了。但由于第11军的独断专行,对冈村宁次来说,错过了他预想中的第一时间于柳州以西围歼张发奎主力的机会。事实上,重庆军委会根本没有进行决战部署。正如第11军参谋长的中山贞武在战后说:“衡阳战才是‘一号作战’最激烈的顶峰。可是,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认为桂柳会战才是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大决战。”
柳州陷落后,横山勇命令第13师团在黔桂公路以北追击,第3师团在公路以南追击。这个方向一直追下去,就是宜山。
作为中国西南的军需物资集散地,宜山位于柳州西北偏北80公里,地处于西南交通的枢纽。中国陆军大学一度也迁移到这里,这里是其校长蒋百里病逝之地。张发奎和同样退到宜山的白崇禧,以该地为中心收容夏威第16集团军、邓龙光第35集团军以及杨森统领的杨干才第20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