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美国中西部眼中的山水(第5/8页)
1949年后,中国大陆“禁止通行”。李雪曼等人的许多征集活动都在欧洲,绝大多数通过古董商和拍卖完成。与另一位伟大鉴赏家邓曼·罗斯一样,李雪曼同样相信,鉴定要直接上手,需要“通过长期比较”培养而成。李雪曼给洛克菲勒三世写过许多信,里面充满了比较。他提醒洛克菲勒三世,如果某件东西已有其他可作为良好范例的藏品,或他的收藏中已有了一些同样好的藏品,就不要再去征集那件东西。1965年3月4日,李雪曼给洛克菲勒三世去了封信,罗列了他们征集藏品的标准:
A.真正属于世上最好的东西。绝无仅有,或只有一件或两三件质量相同的其他藏品;
B.顶级博物馆以将其纳入该馆收藏而感到自豪的东西;
C.可为更好的博物馆接受的东西;以及
D.博物馆和我们自己均认为其质量不足以进入我们收藏的东西……
“依据上述建议分类,”李雪曼继续写道,“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属于A类的东西,当然,我们也知道它们不常见。一般而言,我们只能准备接受B类东西。在我看来,只有我们发现某件东西特别有吸引力,比如我那两匹汉代马,似乎才可考虑C类东西。”
1974年,当洛克菲勒三世夫妇的藏品对公众开放时,亚洲协会发布了一篇新闻稿,其中引用了李雪曼的话:“在那些藏品背后,有一个基本理论,强调所征集藏品具有尽可能高的品质,强调它们可以被饶有兴趣的门外汉所理解、欣赏,而不仅是供专业学者研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能用相对短时间构建那批藏品实属万幸。毫无疑问,没有谁能再次获得同等藏品。”
洛克菲勒三世收藏中最吸引人的藏品,包括一件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大盘,上面附带有特别铭文。在穆斯林国家,那种青花瓷大盘大受欢迎,通常用于向成群食客提供食物。那件青花大盘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上面的波斯语铭文,标注了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的名字。1627年至1658年在位期间,沙贾汗建造了泰姬陵,以纪念爱妻。沙贾汗皇帝十分钟爱中国陶瓷。那个元青花大盘,属于印度至今保存的极少数元青花之一。在它的圈足里面,刻有表明其属于沙贾汗皇帝所有的标志,也成为展现南亚与东亚之间进行文化贸易的早期例证。
目前,作为李雪曼与洛克菲勒三世15年合作结晶的藏品,仍在克利夫兰博物馆展出,提醒人们他们之间的合作多么富有成效。洛克菲勒三世去世后,李雪曼收到了他给自己的遗赠:一幅日本水墨画家雪村周继(1504—1589)的卷轴手卷画,价值4万美元。李雪曼以纪念洛克菲勒三世的名义,将其赠送给了克利夫兰博物馆。
在此,还应有个补充说明。在紧密追寻李雪曼与古董商的关系网方面,凯斯西储大学副教授诺艾尔·朱弗里达遥遥领先。朱弗里达博士研究撰写了《分清绵羊和山羊——李雪曼的中国绘画征集、展览和准则》一书。他发现,李雪曼还精心培育了与一位默默无闻的德国犹太人沃尔特·霍赫斯德特的关系,并从中获益匪浅。20世纪30年代,那位德国犹太人逃离了纳粹德国,来到上海和北京经营古董,专攻中国陶瓷和绘画。1949年毛泽东取得胜利前不久,霍赫斯德特千方百计出口了自己的战利品。据朱弗里达博士记述,虽然李雪曼与德国犹太人的协商“火星四溅”,他还是从后者手中征集了75幅最佳的绘画。朱弗里达博士坚信:那次征集恰逢其时,使克利夫兰博物馆拥有了一批可名列世上最佳的中国绘画。
然而,李雪曼追求的不只是那些名誉。他喜欢与古董商你来我往地较量,部分原因是他喜欢那种游戏。1966年,在克利夫兰博物馆建馆50周年庆典活动中,李雪曼表达了自己对略胜一筹的古董商竞争对手的尊敬。他说:“当研究员返回博物馆,说他发现了某件重要艺术品时,实际上,他是指某位古董商发现了那件东西。”他还曾半真半假地对朋友们说,如果他必须重新再活一次,他会成为“一名古董商”。
安思远与李雪曼心有灵犀,他是古董商中的“明皇”(King of Ming),属于自学成才的中国绘画和家具专家。在与同时代同类人竞争中,安思远一枝独秀。他的父亲是一名牙医,发明了牙根管治疗术。20世纪60年代,安思远作为纽约令人尊敬的古董商爱丽丝·伯尼的门徒,开始涉足亚洲艺术市场。后来证明,他的眼力精准,市场直觉良好。在中国铜镜、明式家具和19世纪后绘画的价格开始飙升前,他已提前囤积了一批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