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美国中西部眼中的山水(第4/8页)
尽管如此,李雪曼确实有自己根深蒂固的偏爱(也可算是一个盲区)。朋友们称他有“难以自拔的恋石癖”,痴迷于岩石。1973年,李雪曼率领北美艺术与考古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突破性访问。从他保留的此行日记中,可以看出他的恋石癖好。学者诺埃尔·朱弗里达爆料道,在华期间,“那位不可救药的恋石癖”每天都写日记,记满了他在中国各地所见石头的笔记。她发现:“其中包括花园中巨大的太湖石,以及他在展厅和商店里看到的微型和书桌大小的山石摆件。”由此不难解释,在克利夫兰期间,李雪曼最早、最为公众所知的藏品征集之一,为何是《溪山无尽图》。据称,那是中国早期风景画的重要代表作,作者和出处不明。那幅手卷绢画长2.13米,用水墨浅彩描绘,卷后有9篇记载作品历史的跋记,表明它的创作时间是1100年前后或1205年至1380年期间。李雪曼将那幅手卷画作,描述为某种电影鼻祖:“人们可以移动两端画轴,自右至左,或自左至右,组成不同画面,从而形成无数小场景画。”当然,最令未经训练的门外汉感兴趣的,大概是绘画中云雾缭绕那些凹凸不平的嶙峋岩石,它们如同众多怒向天空的手指。
随着克利夫兰博物馆藏品的增多,李雪曼公开反对博物馆哗众取宠,对“重磅展览”一词不屑一顾。那个时髦词汇与托马斯·霍文掌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期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在霍文辞去馆长一职多年后,有人听到李雪曼称赞纽约举办的一个特别展览。他评论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真是太伟大了!即便是霍文也未能毁掉它。”1970年,时任《纽约时报》首席艺术评论家约翰·卡纳迪写道,李雪曼领导下的克利夫兰博物馆,已成为“美国唯一名副其实的贵族博物馆”。2008年,李雪曼去世,享年90岁。后来,一位记者翻出了卡纳迪的评论,对此霍文的继任者菲利普·德·蒙德伯乐做出了这样的应答:“贵族博物馆?是的,但主要体现于博物馆精英的管理。在博物馆馆长圈子里,李雪曼承担了太多重任。他全方位征集藏品,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绩斐然,在许多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他把地区性的克利夫兰博物馆,转变成一个真正的世界级博物馆。”
然而,李雪曼绝非一个人独奏。他不但从何惠鉴的学识见解中受益,也认真听取他所尊重的主要古董商们的意见。那种做法并不罕见。至此,读者们或许已经注意到,博物馆的重要收藏经常是多方合作的结果,以收藏家、博物馆研究员和古董商之间相互征求意见为代表。说到古董商,出现过(为数众多的)著名绝配:劳伦斯·史克曼与奥托·伯查德,阿比·洛克菲勒与山中定次郎,摩根、老洛克菲勒与约瑟夫·杜维恩。但是所有这些合作,或许都比不上李雪曼与洛克菲勒三世及其妻子布兰切特之间的成果。20世纪60年代初,李雪曼还是克利夫兰博物馆亚洲艺术研究员时,他们便开始了合作。布兰切是把亚洲与更宽广艺术世界联系起来的领军人物。她继公婆和叔叔纳尔逊·洛克菲勒之后,加入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董事会。但是,直到1951年她与洛克菲勒三世访问日本后,夫妇二人才开始收藏亚洲艺术品,尽管“断断续续,有些业余”。接近花甲之年的洛克菲勒三世,开始把李雪曼作为藏品征集的咨询顾问。与喜欢批量买入的父亲小洛克菲勒不同,洛克菲勒三世和布兰切特,更为关注征集少量精品。夫妇两人收藏的强项是陶瓷、雕塑和青铜器。目前,它们正在纽约的亚洲协会博物馆轮换展出。小洛克菲勒收藏清代多彩珐琅瓷,儿子则喜欢早期青瓷和粗陶器。洛克菲勒三世夫妇在15年里,组建了自己的顶级收藏。1974年,他们把那些藏品捐赠给了亚洲协会。
洛克菲勒三世的收藏,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与李雪曼之间签署的君子协议。他们对拟征集藏品如何分配有过明确规定,从而避免了李雪曼所属博物馆方面可能面临的利益冲突。如李雪曼写道:“在征集藏品时,洛克菲勒三世面临个人智慧和思虑周全的问题……我们的协议很简单、直截了当:凡是他首先发现或首先向他报价的藏品,他均自动享有优先选择权;凡是我或博物馆其他人首先发现或首先接到报价的藏品,博物馆均享有优先选择权。如出现任何不确定状态或同时接到报价,则由运气决定谁先挑选。那种情形只发生过一次,由掷硬币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