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美国中西部眼中的山水(第2/8页)
普卢默鼓励李雪曼进入亚洲艺术领域。李雪曼拿到博士学位不久,便来到克利夫兰博物馆,以志愿实习生的身份,协助该馆时任亚洲艺术研究员的霍华德·霍利斯工作。1949年春季,在霍利斯指导下,李雪曼在克利夫兰博物馆推出了一个中国陶瓷展览。同年,李雪曼跳槽到底特律美术馆,获得了博物馆研究员职称。他开始撰写内容广泛的豆腐块文章,涉及中国陶瓷、柬埔寨雕塑和美国水彩画等等,这些文章成了李雪曼的终身标志。此时,李雪曼还从未踏上过欧洲或亚洲的土地。1944年,他加入了美国海军,担任助理领航员,开始了远航。一年之后,李雪曼终于抵达中国大陆。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李雪曼所属舰船驶入离北京最近的港口塘沽,他的部队再没有接到其他命令。李雪曼少尉的舰长,是一位喜欢使用虫饵的钓鱼爱好者。李雪曼对舰长说,自己想去看看北京。舰长同意给他三四天假期,但警告说,如果逾期不归,他将面临擅离职守的指控风险。李雪曼本人对那次旅行有以下记载:
于是,我与一位海军陆战队员搭车去天津,乘坐火车前往北京。车上到处是人,拥挤不堪。那时,如人们所说,共产党游击队正在山区与国民党士兵作战。由于人群出现纠纷,我们不得不多次停留。但是,我兴奋不已,我竟然要去看北京了。(火车终于抵达北京。他身着美国海军军服,看到一辆人力车,立刻直奔紫禁城。)我来到了紫禁城北门,那里排列着骆驼大篷车。北京的城墙仍然完整,巍然耸立。城墙和住宅,被粉刷成黄色、浅桃红和浅蓝色。北京真是美得不可思议。随后,我在琉璃厂发现了一些古董店……我看到了一件磁州窑瓷枕……上面装饰着美景和人物画面。我真的没有多少钱,但我还是把它买下了。当然,它的要价微不足道——约有2.5美元。看来,我从磁州窑开始收藏,真乃上天注定。
“此后的一切都从那里开始。”李雪曼如此谈论自己最初的征集。目前,那件磁州窑瓷枕由西雅图艺术博物馆收藏。它既是经过讨价还价的捡漏,也是一件非常好的跨界藏品,标志着一位博物馆研究员的初出茅庐,标志着他将致力于为所有类型亚洲艺术寻找更多的观众。磁州窑陶瓷属于中国北方窑口制品,数量众多。它们经久耐用,雕刻图案设计大胆,其生产制作的黄金时代是宋元时期。那个书页大小的粗陶枕,可用于现世或来世(在来世使用时会更加舒适)。它的图案令人称赞,在一层透明釉覆盖下散发出光彩。从那件陶枕身上,人们一眼就能理解,中国陶瓷如何、为何早早变成了一种世界性商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李雪曼再次受到命运的眷顾。他在克利夫兰的导师霍华德·霍利斯,受雇于占领日本的“盟军艺术与古迹处”。导师邀请时年28岁的李雪曼担任自己的主要助手。一年以后,霍利斯返回美国时,李雪曼接替了他的职责。在两年时间里,李雪曼的工作是视察并为日本的伟大收藏编目,以协助评估哪些文物被毁坏,如何保护其余文物。中国的国民政府给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写了一封信,宣称日本在战争期间掠夺了一些中国文物。据说,它们被隐藏于日本京都的正仓院。那里收藏着日本最伟大的古代珍宝。李雪曼拿到了进入日本皇家珍藏库房的唯一许可。最后,中国人在那里举办了一个被掠夺文物展览,其中只有一些小玩意儿。据李雪曼说:“展品挤满了一个很大的餐厅,主要展品是一套8块玉屏风。真是奇怪,那里真是没有多少被掠夺文物,没有什么让人感兴趣的东西。”
李雪曼利用独特的身份,视察那些许久未对公众开放的地方,检查那些没有展出的艺术品,进而与日本收藏家、古董商和艺术史学家们建立了长久友谊。此外,他还确保与霍华德·霍利斯关系友好。此时,李雪曼那位昔日导师,已选择了经营古董生意。李雪曼遇到了拉里·史克曼。二次大战期间,史克曼在中国服役,担任美军的作战情报官。战后,史克曼来到东京,担任美国占领军“古迹处”的顾问。这又是一次幸运的轮岗:李雪曼本人在日本任职结束时,他在密歇根大学的老师詹姆斯·普卢默教授也抵达日本,同样担任了“古迹处”的顾问。那几位志趣相投的博物馆研究员聚集在一起,协助美国中西部的主要博物馆,在藏品征集的优先级方面进行了重要转变。而且,由于战后日本的经济压力,日本收藏家都缺乏资金,使“盟军夺宝队”的成员们能以适当价格征集艺术品,而且同样重要的是,他们也可以合法出口自己的猎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