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天国衣裳(第8/8页)
1933年,史克曼去天津拜访溥仪,催生了另一个相关故事。当时,那位末代皇帝与皇后婉容、嫔妃、兄弟、各种各样的官员以及他的阿尔萨斯牧羊犬一起住在天津。自1911年清朝垮台至1924年之间,溥仪被废黜,实际上被软禁在紫禁城的内宫。在那些年里,清宫珍藏的法律地位仍然模糊不清。它们是国家珍宝?还是如溥仪皇帝在自传中所声称,属于清朝皇室爱新觉罗家族的私人财产?溥仪一家的花费巨大,手头总是缺钱。他开始变卖宫廷珍藏,或以它们抵押贷款。1923年,溥仪下令对延禧宫的珍藏编目,那里保存着伟大收藏家乾隆皇帝所喜爱的藏品。此举使参与偷盗的太监们惊恐不安。据说太监们放了一把火,把大部分藏品付之一炬(起火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有可能由电线失火引起。当时,末代皇帝溥仪正在看电影)。
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优待皇室条件》。溥仪的兄弟溥杰和溥任利用了那些条款,在溥仪离开北京前,帮助末代皇帝把文物偷运出宫,认为那是他们从宫廷收藏中所获的赏赐。小物件很容易拿走。他们用黄绸缎包裹,假冒成自己的学习课本。溥仪本人承认:“我们转移了1000多幅卷轴画、200多幅挂轴画和册页、大约200册珍稀宋代善本书。”冯玉祥将军率领的直隶军队来到北京,阻止了更多文物流出紫禁城。1923年11月5日,溥仪及其剩余随从当即被逐出皇宫。后来,那些偷运出宫的文物,被装箱经铁路运往溥仪的新居所:天津日本租界的张园。溥仪急须用钱,不断抛售自己的艺术珍藏,绝大多数买家是外国人。在昔日朝臣和古董商的协助下,史克曼买到了两幅清宫旧藏绘画,包括宋代临摹的郭忠恕作品《雪霁江行图》、明代画家陈淳手卷《荷花图》。当时,那些绘画的所有者溥仪,正沉溺于自己崭新的欧洲摩托车,无暇顾及其他。
有关陵墓和纺织品话题的最后记载是:1934年,盗墓贼闯入了果亲王(1697—1738)的陵墓,其中埋葬着康熙皇帝第17子、学者果亲王和他的配偶们。盗贼们在陵墓中发现了长袍、挂件饰物、成卷的织锦以及刻有逝者姓名的灵牌。据此,学者断定文物的年代在1738年之前。墓主人均盛装打扮,此外,还为来世陪葬了更多衣物。当时,它们是唯一与一座已知帝王陵墓有关的陪葬服饰。20世纪30年代,那批服饰现身北京市场,史克曼为堪萨斯城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征购了6件完整长袍、3件残缺长袍、织锦残片和布料,总计约70件藏品。那次盗墓发现的其他长袍,则被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设计学院购得,或被普艾伦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买下。由于其年代确凿无疑,它们成了研究清代服饰的参照标准,学者可对其前后时期纺织品的风格进行比较研究。目前,源于果郡王墓的文物,仍属美国所藏清代早期纺织品中的顶级杰作。它们提醒我们:“中国制造”,也曾经是奢侈品的同义词。
露西·卡尔霍恩继续收藏纺织品。她的绝大多数藏品,包括为芝加哥古董协会购买的一些藏品,目前都收藏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露西喜爱、欣赏普艾伦,为此,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捐赠了3件中国长袍和1幅西藏绘画。露西在中国一直居住到1937年日本人长驱直入北京城。露西返回了芝加哥,直到在那里去世,享年85岁。
“目前,中国成了每个人都感兴趣的话题,”1937年,考古学家毕士博写道,“有关中国的书籍跻身美国的‘畅销书’。实际上,美国大学、学院和高中对所有与中国有关的领域——中国的历史、文明、语言等——关注度稳步增长。在美国所有较大城市以及许多较小城市中,我们都能找到中国艺术品收藏。”然而,舶来中国的老观念,正与新的模式化观念发生碰撞。新观念认为,中国是一个永恒的乡民社会,深受自然灾害和坏人坏事困扰。1937年,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史诗电影《大地》,成为那种新观念的一个缩影。影片以赛珍珠小说为脚本,在中国遭受日本围攻背景下,适时培育了美国支持中国的民意。但是,影片中的5位主要演员都不是亚洲人,更不是中国人。民族主义中国遭受围攻,美国对此广泛同情。亨利·卢斯发行量巨大的《时代》和《生活》杂志,使那种同情广为散播。蒋介石夫人在美国的巡回演讲,进一步激发了美国民众同情中国的情绪。那些事情让美国形成了对中国拥有某种所有权的意识。美国自我粉饰式地责备自己“失掉”了中国,恰恰隐含了那种意识。但是,美国从未拥有过中国,对中国几乎不了解。美国失掉中国的说法,只是一个遗物。在即将到来的战后岁月里,它使中国艺术收藏家和研究者晕头转向,同时也从中大获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