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绘画的力量(第4/12页)

最初,大家一致同意,把画像的次数定为两次。但是,慈禧被画像那件事儿弄得挺着迷,整个过程一拖就是9个月。凯瑟琳则像个犯人,居住在醇亲王的宫殿里,直到占星家宣布:肖像必须于1904年4月19日4时完成。此时出现了问题。慈禧觉得画像不再好玩,难以安静下来。路易莎的女儿德龄,只得作为替身摆出姿势。而且,慈禧太后并不认可西方的艺术习惯,比如明暗法:“我不想让人们在那里想象,我的脸是一半儿白,一半儿黑。”慈禧还以为画面上的珠宝可以轻而易举地去除,就像从人身上摘下来一样。最终,慈禧的肖像以四平八稳结束。那种效果并非画家本人的过错。凯瑟琳给一位东方学者写道:

我曾经梦想,把慈禧太后画得像一尊佛像:她在清王朝古老的龙椅上端坐,弯曲的美臂、玉手摆放在龙椅扶手之上,使它们的优雅,与扶手的严峻线条形成反差……慈禧具有极其吸引人的个性,仅此一点,就能使肖像抓住观众。在龙椅的左边,我会安放一个巨大的宫廷火盆,蓝色的火焰跳向空中。火焰的光芒,在她的珠宝和服饰皱纹上到处闪耀。整个画面弥漫着一种蓝色熏香烟雾,从古老青铜香炉之中冉冉升起。在画面底部,慈禧太后的脚下有一对龙,张牙舞爪,难以驾驭。而慈禧那位“永恒女性”,则眼神神秘莫测,流露出永远令人难以捉摸的光亮。慈禧应是明察秋毫。她以近乎残酷的洞察力,将周围的一切谜团尽收眼底。在暗淡内景中,她的面部应该是光彩照人。因为,她的个性,已超越了她所身处的真实环境。我应努力在那张极具个性的脸上,展现慈禧本性中的所有能量和长处,放大那张脸的每个特点,而不是使用柔和的线条。

不管怎样,慈禧太后对肖像效果十分满意。她要求凯瑟琳留下来,继续创作更多肖像。凯瑟琳有礼貌地拒绝了太后的请求。但是,作为对凯瑟琳努力的奖赏,慈禧向她授予了“双龙宝星”奖章和二类三级勋章;同时,还赏赐她一条名为“金琥珀”的北京哈巴狗,以及为3幅肖像画支付的1500英国畿尼。在春节期间,周到细致的慈禧太后,又送给凯瑟琳两件裘毛衬里衣服,它们对欧式服装和中式服装进行了折中:一条褶皱裙,其正前中间带有刺绣镶嵌杂色条纹,以及上身所穿的短上衣。乔装打扮后,凯瑟琳为自己拍了照片。她头戴慈禧设计的黑貂毛皮帽,那是太后从旧印刷图片上复制的成果。

肖像完成后,慈禧设计了樟木相框,让人制作了一个与画像匹配的巨大架子。从那时起,人们对待路易莎所作肖像,就像对待活女神一样。那套宫廷展示首先邀请各国公使馆女眷进行专场鉴赏。慈禧太后先是在金銮殿接见她们,之后再用四周带帷幔的轿子,把她们抬到凯瑟琳的宽敞工作室,那里配备有适合作画的灯光。公使女眷在那里赏画,陪同她们的还有宫里的女眷。第二天,受邀享此殊荣的是王子们和其他王公贵族,由于他们不得进入宫内后妃居住区,只得把肖像画搬到外面。人们搭起脚手架,把画像放到画架上,并让路易莎的儿子荀龄为肖像拍照。

慈禧太后的肖像,通过专门建造的铁路运往火车站,“因为一般运输工具,被认为不适合运送太后陛下的肖像”。另有一趟专列把“圣像”运往天津港,在那里受到了地方总督及其官员的迎驾,继而乘开往上海的轮船,转船驶往旧金山。之后,在官员护送下,乘坐列车包厢抵达圣路易斯。6月19日4时(我们猜测那个日期和时辰并非巧合),溥伦亲王在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的美术馆迎接“圣像”。美术馆的助理馆长和董事会几位成员,参加了肖像的开箱活动。人们拿开包裹肖像的黄绸缎,用香槟庆祝肖像的大驾光临。

博览会结束后,肖像被运往华盛顿。中国驻美国公使把它赠送给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他代表美国接受了那件礼物。后来,肖像被转往史密森尼学会,出借给了台北历史博物馆。它在那里逐渐憔悴,直到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送回华盛顿修复。目前,那幅肖像有了崭新的特制画框,属于赛克勒美术馆的馆藏。凯瑟琳·卡尔则返回纽约居住。1938年,她在洗澡时被烧伤,死于非命。1905年,凯瑟琳出版了《与慈禧太后为伴》一书,将其献给了罗伯特·赫德爵士。2012年,该书被再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