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第6/7页)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

李斯再一次说服了秦始皇,不但逃过了被赶走的命运,还让自己的官运更加亨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说服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清楚掌握那个人到底想要什么。秦始皇年轻时一心想要的,就是完成统一天下的历史伟业,谁能帮他做到这一点,他就听谁的。不管什么样的阻碍,都要为这个目标让路。

从郑国的结局,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秦王本来想杀郑国,但郑国却对秦王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什么意思呢?郑国的意思就是,他虽然是真的间谍,但也是真的水利工程师啊!这个计划不是假的,完成后真的对秦国有利。最后秦王不但让郑国完成了这个灌溉计划,还将它命名为“郑国渠”。这才是包容天下人才的胸襟,关中也因此成为年年丰收的沃野。

李斯因为清楚秦王想要什么,所以他的劝说才能成功。但这个故事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一旦被人清楚掌握了你要什么,人家要说服你就太容易了。

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想必各位都很熟悉这些史事,在此就不再多说。可是请各位注意最后这五个字:“斯皆有力焉。”什么意思?这一段就是告诉各位,秦始皇所做的好事都和李斯有关系,但秦始皇所做的每一件坏事也都和李斯有关系。秦始皇一生的功过,可以说与李斯密不可分,李斯绝对脱不了干系!

按现代史学的写法,李斯既然有这么多功业,当然应该详加描述。但太史公并不如此,他对李斯的功业轻描淡写,却对李斯的心路转折浓墨重彩,因为这才是他的重点。

李斯得到了秦始皇如此信任,甚至任命他为丞相,在秦朝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们再看看,下面会如何发展。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

李斯的大儿子叫李由,李由是三川郡的太守。三川郡位于今日洛阳盆地一带,是周王东迁后的所在地,不仅富庶繁华,更是秦国东出之要道。始皇把这么好的地方给了李斯的儿子去做郡守,可以看得出他对李家是何等宠信。

还不只如此,李斯家每一个儿子娶的都是秦国的公主,李斯家每一个女儿都嫁给秦的公子。各位由此就可以看出他家富贵到什么程度,和秦国宗室的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秦始皇喜欢他到什么程度。

李由有一次刚好告假回到咸阳,于是李斯在家中举行欢迎酒宴,朝廷所有的部门首长都来祝贺,门口的车骑多到数以千计(不知道李斯家附近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停车空间)。这和今天那些名流富豪结婚,饭店门口的豪华跑车可以排到几条街以外是一样的盛况。为什么这里不写“百官”而写“百官长”呢?因为官职低的官员还挤不进去。

看见这样的盛况,李斯的心中又做何感想呢?

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

这是李斯一生的第二次叹息,我们来看看他为什么有如此深长的叹息。

李斯说:“唉!我曾听我的老师荀子说过‘物禁太盛’。”这是真正的中国思想,中国人相信什么事物到了顶峰后,接下来就要衰落。盛极则必然会衰,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人已经走到一生顶峰时,就代表接下来他要走下坡路了。

“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李斯接着说:“我李斯不过是出身于楚国上蔡街巷中的一个普通老百姓而已,陛下其实不知道我的资质驽钝、才能低下,将我拔擢到这样的地位。”什么地位?丞相的地位。这当然是自谦的话,秦始皇又不是昏君,你李斯还叫资质驽钝、才能低下的话,天下就没几个资质聪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