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我以为离你近在咫尺(第5/5页)

他不相信。不相信世事只有结果,没有过程。没有那些千回百转、起承转合。

人生的主题是什么?是金戈铁马,也是儿女情长。是大局,也是细节;是果断,也是徘徊;是精华,也是糟粕。

总而言之,百味杂陈,悲欣交集,一言难尽。

从来就没有什么泾渭分明。这是诸葛亮对人生的一个体察。从这样的体察出发,他认为郑文有问题。下手太快,缺乏过渡。

当然,诸葛亮对郑文最大的怀疑还是一招致命。

他郑文是谁?是张飞吗?张飞在地底下笑了。

他秦朗是谁?是魏国司马懿手下威风凛凛的前将军啊,别说郑文可以一招致命,就是张飞来打,也不可能这么快、准、狠地解决问题吧?

所以,这里头有诈。

所以,郑文被绑了。在砍下秦朗的脑袋之后。

甚至,诸葛亮都不愿意承认那颗滚落在他脚边的脑袋是秦朗的脑袋。因为他看上去是那么的猥琐,没有气质。

郑文终于承认那颗疑似秦朗的脑袋并非秦朗本人的。

是秦朗弟弟秦明的。

什么叫苦肉计?这就叫苦肉计。将前将军的弟弟奉献出来当牺牲品,以成全郑文的诈降计划。

诸葛亮倒吸一口冷气,为司马懿的良苦用心。

为了干掉对手,先不惜干掉自己人。这样的狠招,诸葛亮使不出来。

估计周瑜也使不出来。

周瑜当年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毕竟只有皮肉之苦,没有性命之虞。现在司马懿这么搞,简直是恐怖主义行径。是搞人肉炸弹。

诸葛亮决定反制。

或者说他要将计就计。

比狠,他比不过司马懿;比智慧,诸葛亮还是有这个自信的。

所以他没有杀掉郑文,而是废物利用,让他做双面间谍——修书一封,教司马懿来劫营。

司马懿会来劫营吗?在收到卧底郑文的亲笔信之后。

没有人知道。

包括诸葛亮。

不错,他是有这个计划,将计就计,布好陷阱等着司马懿来踩。可司马懿是个多疑的人,任何情况下,他的第一选择是首鼠两端。

什么都选择,却什么都选择不了。

的确,在收到郑文亲笔信的那个夜晚,司马懿失眠了。劫还是不劫?这是个问题。

他什么都想到了。甚至想到了郑文叛变,想到诸葛亮的将计就计,只是没有肯定。

所以那个夜晚是辗转反侧的夜晚,也是一无所获的夜晚。

想到不等于做到。很多人一生一事无成就因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一如此时的司马懿。

最后还是他的儿子司马师替他拿了主意。劫营这个活,让秦朗去干就行了。父亲大人在一旁观摩。

毫无疑问,这是挽救司马懿性命的最后机会。

因为秦朗死了。在后来一个偷偷摸摸、充满阴谋的夜晚,他身先士卒去劫营,结果为国捐躯——掉进了诸葛亮的圈套里。

司马懿则侥幸逃脱,惊魂未定。

由此,他对这个世界更怀疑了。每一种可能都不能排除,每一个卧底都不可靠。

能相信的只有自己。

但自己真的就可以相信吗?关于智慧、关于决断,总是充满悖论和含混不清——自己,也是个可疑的人。

就像这个世界,不可寄予厚望。

于是重新缩回渭南,做缩头乌龟。司马懿这一回下定决心,任诸葛亮再如何引诱自己,决不动心,决不蠢蠢欲动。

蠢蠢欲动害死人啊!这个是有惨痛的经验教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