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我以为离你近在咫尺(第3/5页)
三种可能是蜀兵增加了、减少了以及不增不减。这三种可能性都存在,并且谁都不比谁少一些。不断增加的锅灶能说明什么呢?蜀兵增加了?很傻,很天真。蜀兵减少了?有可能,但不一定。重要的是看诸葛亮这么做的目的何在。蜀兵不增不减?也有可能,诸葛亮在搞迷魂阵,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万事皆有可能。
司马懿在这些锅灶面前感触颇多,觉得人生真是难以抉择。
有那么一瞬间,司马懿似乎超越了自己——他断定这是诸葛亮在忽悠他,就像当年用空城计忽悠他一样,诸葛亮现在是在有计划地撤退。
这样的直觉在司马懿心头越来越强烈,以至于他就想做出决定——追击,消灭正在逃跑的蜀军。
只是在最后一刻,司马懿还是怀疑了。
怀疑诸葛亮,也怀疑自己。
空城计已成历史,现在的情况还是万事皆有可能。
他踌躇复踌躇,一直未能做出追击的决定——战机就这样错失了。几天之后,当司马懿得知蜀军已完成战略大撤退时,那真叫一个追悔莫及。
实践再一次无情地证明,司马懿还是那个司马懿。多疑的司马懿,首鼠两端的司马懿,一切都在诸葛亮算计中的司马懿。
他没什么大本事,就这么一点出息。仅此而已。这样的发现几乎让司马懿抓狂。
让他落泪。在没人的时候,悄悄落泪。
不折腾
诸葛亮站在了后主刘禅面前。
诸葛亮:你找我?
刘禅:对。
诸葛亮:错。
刘禅:什么错?
诸葛亮:不是你找,其他人找。
刘禅:……
诸葛亮:你,不该找的。
刘禅:是吗?
诸葛亮: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用一个错误的方式找我回来,结果只能是三个字。
刘禅:哪三个?
诸葛亮:上一当。
刘禅:有人说你联结魏国。
诸葛亮:人言可畏。
刘禅:有人说你阴谋夺权。
诸葛亮:众口铄金。
刘禅:你……问心无愧?
诸葛亮:没有。
刘禅:怎么讲?
诸葛亮:心是问不出来了,要感受。
刘禅:我尝试过感受,但是,感受不到你的心。
诸葛亮:再感受一下。
刘禅:……
诸葛亮:感受到了吗?
刘禅:感受到了。
诸葛亮:怎样?
刘禅:罪该万死。
诸葛亮:你说我?
刘禅:不,那些造谣的人。
刘禅终于醒悟过来——这一切都是苟安惹的祸。但很可惜,这是一次迟到的醒悟。不仅苟安已逃到魏国去了,最重要的是机会失去了。
诸葛亮的机会失去了。
蜀军的机会失去了。
他的机会也失去了。
相信一个人,可以得到一切;怀疑一个人,可以失去一切。这是刘禅的教训。
也是世上很多人的教训。只是有些人吸取,有些人不吸取罢了。
诸葛亮只得从头再来。别人的教训要自己来付出代价,这是他的无奈。建兴九年春二月,诸葛亮再次出师伐魏。接招的那个人依然是司马懿。
这一次战争竟然是上次战争的翻版:诸葛亮没有败在战场之上,却败在战场之外;没有败在司马懿手里,依旧败在自己人手里。
捣鬼的那个人是李严。
正当蜀兵在诸葛亮的设计下,杀得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之时,李严给他写来这样一封信:
“近闻东吴令人入洛阳,与魏连和;魏令吴取蜀,幸吴尚未起兵。今严探知消息,伏望丞相,早作良图。”
毫无疑问,这是晴天霹雳。如果吴魏联合,蜀国将难以自保。诸葛亮赶忙撤兵回成都,准备与刘禅共商退敌之计。
却是子虚乌有。
李严提供的消息是子虚乌有。李严之所以编造这么个消息只是为了逃避他军粮运输迟缓的责任,以骗过诸葛亮。
更可恶的是,李严一方面骗诸葛亮回师,一方面还对后主刘禅说,我早已备下军粮,正准备运到丞相军前,却不知丞相为什么忽然班师?
见过傻的,没见过如此傻的;见过无耻的,没见过如此无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