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我以为离你近在咫尺(第4/5页)

李严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骗术很快就暴露了。但最痛苦的人还是诸葛亮。

他这才知道,自己的对手原来不是司马懿,而是身边的一个个小人、鸟人。

他们不自量力与自己斗,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却只是浪费时间。

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他人的时间。

特别是诸葛亮的时间。

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胜利,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之所在。所以建兴九年对诸葛亮来说终究是碌碌无为的一年。虽然这一年,张郃死了,死于他的计谋之下,但这不是诸葛亮想要的。

他想要的是终结战争。以他的智慧主动终结战争,而不是被身边无关紧要的人一次次打搅。

诸葛亮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因为他的生命经不起等待。

就像很多人的生命经不起折腾一样,大家要不折腾,向前走,去摆平一个又一个问题。

摆平一个又一个人。

那些应该被摆平的人。

三年之后,诸葛亮再次从头再来。

这是建兴十二年的春天,这个春天,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诸葛亮希望,这一次的对手只是司马懿,不是别人。特别是他身边的人。

刘禅却希望没有对手。

刘禅不想做个没事找抽型的人。三年太平日子过去,他想不出要出兵伐魏的理由。

的确,时间是世界上最大的麻醉剂或者说安慰剂。它会让人忘记仇恨,忘记使命,忘记责任。

诸葛亮没有忘。这是他六出祁山了。生命中有多少激情可以支撑六进六出,又有多少时间可以托起这六进六出?诸葛亮实在是浪费不起。

所以在出发之前,诸葛亮发下这样的誓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誓言其实是谮言。他不知道,自己这次是回不来了。

太史谯周这次也感觉诸葛亮伐魏凶多吉少。他是个天文观察者兼预言家。他观察到天象不支持诸葛亮伐魏,便用充满封建迷信的语言对诸葛亮说,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又说,有几万只鸟从南方飞来,集体想不开跳进汉水而死,简直是一种恐怖预警。然后成都人民奔走相告,都说听到了柏树夜哭。我靠,这是什么情景,要死人的先兆啊。

而且死的不是一般的人,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物。

太史谯周当然不敢直接说诸葛亮如果出征必死无疑。他只能用这些悲惨的传言来阻止诸葛亮的蠢蠢欲动。

要顺势而为,顺势而为啊!

诸葛亮却还是要出发。

因为时不我待。

事实上他藐视这些悲惨的传言,在他看来,这是唯心主义,不是唯物主义。是要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的,是拿来吓唬那些胆小而愚蠢的庸人的,而不是吓唬他的。

他是一个战士。一个有使命的战士。他的字典里只有“出发”和“到达”这两个词,没有别的。所以这个春天,诸葛亮带领三十四万蜀兵,分五路而进,再出祁山。

而司马懿也调集魏国各处军马共四十万,在渭滨下寨,欲与诸葛亮再战江湖。

战争刚开始,便有魏将来降。

是一个叫郑文的魏国偏将。他一脸委屈地站在诸葛亮面前,表达了改弦更张的坚强决心。

原因很简单,就两个字。

嫉妒。

嫉妒一个叫秦朗的人。

这个秦朗跟他一样,原来也是魏国偏将。但很快秦朗就不是了。

成为前将军。

这个级别就高多了。不像他郑文,再怎么混,也只是那个样。

便嫉妒。

嫉妒完了之后就反水,跑到诸葛亮这里来寻找光明的未来了。

这就是郑文的反水史,逻辑清楚,爱憎分明,没什么破绽。

蠢蠢欲动害死人

诸葛亮没说什么。

他只交给郑文一个任务——杀了秦朗,在战场上表一表忠心。

忠不忠,看行动嘛。

郑文很快就表了忠心——秦朗死了,死在他的刀下。

他们在马上交锋,只用了一个回合,秦朗的头和躯体就分离了。

诸葛亮在现场看到,郑文下手很快,很狠。他的忠心是不打折扣的,是毋庸置疑的。

可正因为这,诸葛亮才看出了这其中的破绽——一个人的思想转变,真的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吗?真的没有半点拖泥带水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