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罪罚(第4/5页)

虽然曹彰屁股后面有十万大军,但仅此而已。而他拥有的东西却不可小觑——天子诏令、官员的支持以及数目更为庞大的曹魏武装部队。

所以曹丕要赌,曹彰屁股后面的十万大军能否扭转乾坤。

曹彰似乎也在赌这一点。

因为他回答曹丕的问题时表现得很迟缓,充满了犹豫和徘徊,投机与算计。

只是最后,曹彰叹了一口气,觉得自己的人生,实在胜算不多。

他交出了十万大军,并对曹丕的履新表达了心情复杂的祝贺。曹丕则投桃报李,令曹彰回鄢陵自守。

一场较量以兵不血刃的形式完成了。双方打了一场心理战。最后的输家当然是曹彰。他不仅丢了十万大军,还让曹丕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虽然鄢陵侯的位置是保住了,但却只能抱残守缺,聊度余生。

这是冲动的惩罚,也是不敢鱼死网破的代价。当然,鱼死网破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更大的代价,可人世间的苍凉却在于,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只要你迈开脚步往前走。

这是做人的风险之所在。人人无可逃避。人人尽在彀中。只要你生之为人,而不是——死人。

沉默者是有罪的

建安二十五年,毫无疑问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这一年曹丕继魏王位,并改此年为延康元年。封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其他大小官僚,也都各有升赏,俨然一副新朝新政的气象。

当然曹丕最重要的一项行政命令是谥曹操为魏武王,追认了曹操为魏国第一领导人的地位。这既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对曹操来说,又是他个人历史的结束。

结束是离歌,也是咏叹调,是必须要有人为之埋单的。这一回埋单的人是于禁。

大名鼎鼎的于禁。

曹操死后,被葬于邺郡高陵。于禁被任命为曹操陵墓的守望者。这是一项意味深长的任命,于禁当然不知道其中有深意藏焉,只有曹丕知道。

因为曹丕在中间做了一个局——在陵屋的白粉壁上,画了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于禁的场景:画中关羽威严上坐,一副正气凛然的神情;庞德则愤怒昂头,威武不能屈的样子;只有于禁匍匐于地上,哀求乞命,可怜兮兮的情状。

于禁很快就明白了画中故事。他在与关羽的最后一场战争中兵败被俘,没有杀身成仁,而是选择了投降,最后当关羽被抓后他再次弃暗投明,降而复降——这样的表现让曹丕心存芥蒂——一个人背叛自己的信仰不要紧,但千万不能玩弄信仰。

玩弄信仰的人,最后只能被信仰玩弄。

所以曹丕把他关在这个小屋里让他面壁思过。

于禁面壁了,也思了,却觉得自己没有过。

他以为,自己投降关羽是策略,而不是变节——就像当年关羽投降曹操是策略一样,于禁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时时刻刻坚守信仰,而是有策略地坚守信仰。

时时刻刻念兹在兹的东西不一定能守住,懂得权变的东西才能守住。

所谓曲径通幽。

只是这样的道理,曹丕不懂,或者说他也不想懂。

因为,他要置于禁于死地。

不为别的,只为开一代风气——刚直不阿的风气。曹丕以为,他的时代,需要这样的风气,而不需要什么权变,什么曲径通幽。

于禁是什么?于禁是曹操时代最后的尾巴,也是祭品。他注定属于那个时代,为那个时代的恩怨与规则埋单,所以,他只能在延康元年落单。落单者是可耻的,因为延康元年是属于华歆他们的。华歆们早就暗通款曲,埋下伏笔,为新时代描绘蓝图、赞美讴歌了。

所以,于禁只能死了——在不久之后,这个时代的落伍者,关羽故事的东施效颦者因为每天面对令他难堪的图画,“又羞又恼,气愤成病,不久而死。”

曹操时代正式结束,连尾音也戛然而止。

曹丕时代粉墨登场。但是曹丕听到的不都是喝彩声。

还有喝倒彩声。

甚至还有无动于衷的沉默者。

如果说曹彰是喝倒彩的,那么曹植、曹熊就是沉默者。临淄侯曹植、萧怀侯曹熊,此二人在曹操死后既不前来奔丧,又对曹丕的履新冷眼旁观,分明是对新时代非暴力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