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城战(第4/6页)
还剩什么呢?现在的人生又能剩下什么呢?唯江湖名声而已。有江湖名声在,一切可以从头再来;没有江湖名声在,一切的奋斗都将失去价值。
刘备如此安慰自己。
很快地,刘备就知道自己赢了。
因为管亥死了,死于关羽的青龙刀下。
虽然管亥手下的数万人马依旧在围城,但刘备明白,他们已经不重要了。
道理很简单,黄巾军们失去了管亥就失去了人生的凝聚力。没有凝聚力的人生是涣散的人生,从此以后再没有人带着他们去冲锋陷阵,他们如何找到行动的目标呢?!
一群乌合之众而已。
在这群乌合之众面前,刘备的自信心开始一点点恢复起来。
首鼠两端
刘备破城了。
一般来说,刘备只要能够自信起来,那是无往而不胜的。
这一次他能解北海之围,就是基于这一点。
孔融很敏锐地看到了刘备的自信心。
他感激这样的自信心。
也想利用这样的自信心。
当然准确地说,是糜竺想利用这样的自信心。因为他被孔融隆重推出了。
糜竺向刘备诉苦,北海现在没事了,徐州人民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人去拯救他们,苦啊……
刘备打着哈哈,是苦啊,苦啊。
不再有下言。
糜竺不好意思催促刘备拔刀相助,便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孔融。孔融拔刀相助了。他搂住刘备的肩膀亲热地说,刘兄你可是汉室宗亲啊,这天下事就是你家的事。现如今曹操恃强凌弱,要乱了这天下,刘兄你管还是不管?
刘备明白了。
明白之后是不明白。
不错,他是汉室宗亲,可这天下事就是他家的事吗?他有家吗?远在长安的皇家跟他有什么屁关系呢?
再有,他为什么要解徐州之围?如果说解北海之围是为了所谓的江湖名声的话,解徐州之围可没人对他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啊……
这些问题,刘备都没想明白。
但其实,刘备最没想明白的,是一个人曹操。
曾经,曹操对刘备是欣赏有加的。
不仅对他欣赏有加,对关羽、张飞也欣赏有加。
所以在刘备眼里,曹操不仅是英雄,甚至是知音。
现如今,英雄一夜之间成魔鬼,知音说话间就要刀兵相见。刘备不能不踌躇。
踌躇于自己的两难选择,更踌躇于曹操的实力。几十万人马围住徐州,岂是公理、正义、良知等形而上的东西可以解围的?
毕竟,徐州之围不是北海之围,曹操也不是管亥啊。管亥可以死于关羽刀下,曹操能吗?最关键的问题是,关羽敢吗?温酒斩华雄时,曹操可是给过关羽机会的,关羽如此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手中的青龙刀会砍向曹操的脑袋?!
刘备决定,不再蹚这混水。
孔融却决意要拉刘备下水。
因为只有刘备也下水了,孔融的义举才显得郑重其事和富有价值。他甚至向刘备幽怨地说,刘兄啊,我和陶谦过去虽然有交情,但这次出兵,并非是为了哥们义气,而是为了天下大义。我一个非汉室宗亲都有这份心,难道刘兄就没有这份心?
刘备不好意思了。
他只能继续找托词。说自己心中当然是有天下大义的。只是手上兵不多,总不成用这区区三千兵去以卵击石吧?刘备提议,孔融兄拉上人马先走一步,他刘某人这就去公孙瓒那儿借兵,然后跟上。
孔融笑了。
这是睿智一笑。
原因是他看穿了刘备的那一点心思。不过看穿归看穿,现在的形势是人心隔肚皮,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刘备真要耍赖逃走的话,他又能如何呢?
虽然他孔融是决意要拉刘备下水的,但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能不能下水其实跟拉者无关,只与他本人有关。
心中有水,不下也在水中;心中无水,浑身湿透也无济于事。
孔融独自带着人马上路了,只把一个难题留给刘备,让他去首鼠两端。
因为他相信,刘备是注定要首鼠两端的。
不为别的,只因为他是刘备。
刘备果然首鼠两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