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魏玛时期的德国人和犹太人(第24/28页)

在光谱的另一端,是这样一些历史学家,他们认为,狂暴的对犹太人的仇恨数世纪来深深地根植于德国人的生活和文化当中。这一观点假定德国人长期偏离了西方世界自由主义和人道的传统,并且把刺耳的军国主义、反民主、帝国主义等价值观制度化,这些价值观带有强烈的犹太恐惧症弦外之音。这一观点最激进的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盎格鲁血统的美国人那里颇为流行。在这些历史学家当中,有主张德国特殊道路(正如后面所授予的)的人,他们是彼得· 菲尔埃克、埃德蒙· 费尔迈尔、罗兰· 布特勒、A.J.P.泰勒、威廉· 夏勒。这些历史学家在德国历史中发现了不可避免产生希特勒的侵略模式。对于他们来说,第三帝国连同它的所有恐怖是“德国历史的逻辑延续”。正如A.J.P.泰勒对德国人的描述,他们“一直是灭绝者,没有哪个民族把灭绝作为一种持久的政策来实施”。假如人们相信泰勒的话,那么随后的结论是:大屠杀代表了德国人最深层的希望。

当然,这样的观点在一个以前的敌人已经成为朋友的地方不再时髦,因此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再次把这些德国人恐惧症的观点浮出水面有点令人惊讶。其中最著名的是丹尼尔· 乔纳· 戈德哈根具有争议性的著作《希特勒的自愿行刑者:普通的德国人和大屠杀》(1996)。在这本书中,戈德哈根认为,“灭绝主义的”反犹太主义是德国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它被普通德国人像“母乳”一样吮吸。纳粹的反犹太主义是普通德国人信仰中不可获取的部分,在所有社会阶层得到广泛传播。当大屠杀最终得到实施的时候,纳粹没有任何麻烦就找到了自愿的行刑者,他们的罪行可以说成为了一种“国家计划”。可以讽刺地说,正如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一样,德国人建造了集中营和焚尸炉。

无论为了什么理由,刺激或夸张有时是阐述真相的有用工具。所有这些研究当中都体现了某种真相。大屠杀不是自发爆发而出现的:在纳粹使仇恨成为一个国家指令之前,仇恨的根子已是深扎而广布。犹太恐惧症是德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有着广泛的大众支持。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示,这里存在着不同形态的、以不同强度体现的犹太恐惧症。换句话说,反犹太人的偏见不是同一块布上剪裁下来的清一色布料。例如,鉴于德国人在不同时期持有不同的成见性形象,有的把犹太人看作经济上的吸血鬼,看作颠覆性的“文化上的布尔什维克”,看作外族人,看作种族上的劣等者,看作基督的谋害者,或者看作社会的下等人。这些成为心理集群或者综合征的融合,构成了对种族灭绝行为来说十分关键的一种妄想性思维,这一融合成为了一个犹太人仇恨者正在觉醒的存在的核心强迫症。

有多少德国人实际上分享了希特勒的妄想?这是一个必须一直留存于心的问题,但它也是我一直主张不可能得到结论性回答的问题。理由是:因为我们不能客观地确定人在想什么,因此仇恨、非理性、妄想、类似的心理状态不可能精确地加以测定。求助于探测犹太人仇恨者的思想,分析不同的文化传统,甚或聚焦于“民族的”思想、心理、习惯、性格等理性的方法,将给予我们重要的帮助去阐释这一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更为计量的方法来说同样如此。计量的方法企图通过聚焦可测定的元素来测定犹太恐惧症的现象,这些元素包括选票、舆论调查、有关图书报纸或者期刊的大众营销数据、演讲或公共文献的内容分析,等等。尽管犹太恐惧症躲避了精确的测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去测定它;同样,尽管它也躲避了精确的文化上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采用传统的理性历史的方法去尝试解释它。假如采用了所有可以得到的工具,关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犹太恐惧症的性质、范围、强度,我们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在试图测定犹太恐惧症的工作中,必须遵守四个标准,它们涉及它的起源、表现、强度和范围。它来自何方?它是如何、依靠何种方式表现的?它的暴力程度?有多少人被它所说服?犹太恐惧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我们对此已经加以探讨。这些宗教、经济、政治、文化和种族上的起源,随着时间在强度上不断变化,潮起潮落,但是一直保持着众多的大众支持,在一些情况下显示出令人困扰的病态症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混乱时期,导致了病态的犹太恐惧症明显的增长。上一章中所提供的广泛文献记录已经证明,这一点在右翼圈子里是真实的。这一点在什么程度上对于其他集团和作为整体的德国社会是真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