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继续抗战(1939年3月~1939年10月) 烽烟再起(第7/11页)

上面是多年后赵子立的回忆,且是跟薛岳掰了(1944年长衡会战)以后的说法,难免带有“想当然”的意味。至于薛因跟罗卓英、陈诚的关系而迁就罗放弃南昌一条,不能说没一点因素,但假如以为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就有点武断了。

实际上,薛岳从一开始对南昌之战就没提起过精神。

薛岳觉得南昌跟长沙不一样。南昌在战略上有没有价值?当然有。是不是非常大呢?至少薛岳认为要画问号的。所以,当日军兵临赣江,赵子立提议将卢汉第1集团军和王陵基第30集团军主力拉到江西参与会战时,他摇了摇头,最后仅同意第1集团军开往南昌外围。

1939年3月27日薄暮,商震第32军一部打了半天多巷战后,南昌被日军第101师团攻陷。

南昌会战主战场虽然失败,但王陵基第30集团军跟掩护日军侧背的第6师团在武宁一线长达8天的激战还是可圈可点的,令稻叶四郎的部队损失不小。此外,第101师团攻入南昌时,第106师团在南昌外围遭俞济时第74军的猛烈反击。

会战开始后,在湖南休整的第74军奉命开赴南昌外围遏制日军兵锋。作为先头部队,第51师师长王耀武因胃出血留在吉安。军长俞济时发急电叫在桂林病休的副师长李天霞火速赶回军中,代理师长指挥此次作战。

李天霞接电后,立即由广西动身,坐火车到湖南,随后带部队乘汽车由湘入赣,在上高下车后,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南昌外围的高安布防,刚到祥符观一线,就跟迎面而来的日军第106师团一部遭遇。

冤家一定路窄,万家岭之后,两军再次交锋。

正是在这场外围战中,第51师第153旅旅长张灵甫在率军冲锋时右腿膝盖被鬼子的机枪子弹射中致残。

激战中,高安一度失守。

第74军全部到齐后,俞济时布置反攻,李天霞师仍为箭头,第57师和第58师一个在侧翼,一个打迂回,很快又重夺高安。不过,由于南昌外围局势恶化,这一地区的中国军队在整体上已呈颓势,罗卓英亦认为孤军占领高安意义不大,便下令退守上高。

南昌陷落后,蒋介石虽然没打薛岳的板子,但仍把罗卓英撤职了。最后,在陈诚劝说下,才叫罗戴罪立功,组织部队反攻南昌。

但对反攻这件事,薛岳仍热不起来。

最后,罗卓英反攻南昌的阵容是:第1、19、30集团军以及第74军。蒋介石觉得这些部队不够,叫顾祝同第3战区的第32集团军从景德镇过来,参与反攻。这个集团军的总司令是上官云相(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期,山东商河人)。

反攻前,一个团的便衣队成功混进南昌及郊区。但外围主攻部队作战不力,以卢汉第1集团军为例,主力执行警备任务,一部参与对南昌附近的奉新县的策应攻击,但是丝毫没有进展。

蒋介石不管这些,他也没法管这些,他能做的只是下命令。

5月1日,江北第5战区的随枣会战打响当天,蒋介石电告薛岳:最晚在5月5日拿下南昌!

守备南昌的日军部队,除第101师团外,还有后期抵达的海军陆战队一部(由于华中战场一边是洞庭湖,一边是鄱阳湖,故而每次会战都能看到日本海军陆战队的身影。派海军出入两大湖作策应,是日军惯用的战术)。第101师团长斋藤弥平太把守备任务转交给陆战队后,亲自率队出击,跟城外的第106师团两面夹击反攻南昌的中国军队。

上官云相的部队此时已前进到南昌外围阵地莲塘,发现在日军的火力下没法再进一步了。作为上官集团军主力的第29军军长陈安宝(保定陆军军官学校3期,浙江黄岩人)又不敢下令撤退。犹豫间,第101师团已发动反击。

战斗中,第29军军部被日军炮弹击中,瞬间大乱。溃退时,军长陈安宝中了乱枪。开始时,还有四个卫士保护他,后来两个卫士被日军击杀,剩下那两个犯了愁,因为军长很胖,根本架不动他,所以没走几步,就被日军一个分队追上。两个卫兵扔下陈安宝,自己逃命去了。陈军长则倒在一片稻田里,看着几名鬼子冲上来……

几天后,中国士兵在稻田里找到陈安宝已经失去头颅的尸体。

打这一仗,很多部队没尽全力,一个原因就是部队长对能否攻下南昌持怀疑态度。比如陈安宝的部下,曾激战淞沪的第26师师长刘雨卿,他指挥的部队,走走停停;另一个部下,第79师师长段朗如(黄埔军校2期,湖北英山人)也是如此,因擅改进攻计划而被枪决。